食用菌能代替肉食吗,食用菌之都的历史

食用菌能代替肉食吗



1、食用菌能代替肉食吗



2、食用菌之都的历史

食用菌之都的历史:

1、栽培和利用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之1,公元前475~221年战国时期的《列子》1书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了浙江的香菇“味之美者,跃骆之菌”,公元前73年的《礼记》、553~540年的《齐民要术》、1250年的《菌谱》、1313年的《王桢农书》、1500年的《广菌谱》等都有食用菌的记载。我国也是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金针菇栽培于公元800年起源于我国,香菇栽培起源于1150~1200年的浙江龙泉、庆元和景宁1带,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广东南华寺。1605年法国农学家拉昆提尼在皇帝路易十6的花园里的草堆上种出了双孢蘑菇,19世纪末,发明了双孢蘑菇孢子培养法,1902年组织分离法培育双孢蘑菇菌种获得成功。从此,食用菌的栽培走向了科学化。我国虽然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但是,应用科学方法栽培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才从法国引进菌砖,开始科学方法的食用菌栽培。

2、发展历史和现状1.产量稳步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几十年来产量1直稳步上升,我国食用菌产量1979年产量40万吨,1986年58.5万吨,1990年100万吨,1995年300万吨,1998年435万吨。2.人工栽培种类不断增加现已驯化栽培90余种,较大量栽培40余种,商业化栽培20余种。20世纪60~70年代世界食用菌产量中双孢蘑菇占据60%~80%。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木耳等产量所占无几。近20年来,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这种单1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百菌争艳的产业格局。3.栽培区域不断扩大20世纪40~60年代世界食用菌主产区在欧洲和北美洲,其它地区很少栽培。70年代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的食用菌产业得以迅猛发展,80年人以来,食用菌的栽培区域迅速扩大,亚洲、欧洲、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了食用菌的栽培。

3、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我国食用菌产品主要有香菇、平菇、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银耳、草菇、灰树花、姬菇、灵芝等,1998年产量分别为133.8万吨、102万吨、101.6万吨、42.6万吨、18.9万吨、8.9万吨、3.2万吨、3.1万吨、2.1万吨和6600吨。我国的食用菌主产省依次为福建、浙江、河南、4川、江西、山东、辽宁、河北、湖南、江苏、湖北,1998年年产量分别为109.95万吨、51.3万吨、49.6万吨、33.8万吨、25万吨、23.3万吨、20.7万吨、18.59万吨、17.8万吨、15万吨和12万吨。除传统的干鲜食用菌外,以食用菌为原料的食品药品也得到了开发,市面上常见的食用菌保健食品有多种猴头口服液、猴头露、猴头酒、香菇即时面、香菇酱油、金针菇露、金水宝、各类灵芝饮品等,常见的药品有香云片、香菇多糖片、香菇多糖注射液、猴菇片、天麻蜜环菌片、蜜环菌冲剂、亮菌片、云芝肝泰健肝片、肝血康复片、还尔金等。



3、参与酱油酿造的微生物有哪些



4、食用菌之都的历史

食用菌之都的历史:

1、栽培和利用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之1,公元前475~221年战国时期的《列子》1书就有“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的记载,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了浙江的香菇“味之美者,跃骆之菌”,公元前73年的《礼记》、553~540年的《齐民要术》、1250年的《菌谱》、1313年的《王桢农书》、1500年的《广菌谱》等都有食用菌的记载。 我国也是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金针菇栽培于公元800年起源于我国,香菇栽培起源于1150~1200年的浙江龙泉、庆元和景宁1带,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广东南华寺。1605年法国农学家拉昆提尼在皇帝路易十6的花园里的草堆上种出了双孢蘑菇,19世纪末,发明了双孢蘑菇孢子培养法,1902年组织分离法培育双孢蘑菇菌种获得成功。从此,食用菌的栽培走向了科学化。 我国虽然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但是,应用科学方法栽培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才从法国引进菌砖,开始科学方法的食用菌栽培。

2、发展历史和现状 1.产量稳步提高 食用菌产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几十年来产量1直稳步上升,我国食用菌产量1979年产量40万吨,1986年58.5万吨,1990年100万吨,1995年300万吨,1998年435万吨。 2.人工栽培种类不断增加 现已驯化栽培90余种,较大量栽培40余种,商业化栽培20余种。20世纪60~70年代世界食用菌产量中双孢蘑菇占据60%~80%。香菇、平菇、金针菇、草菇、木耳等产量所占无几。近20年来,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这种单1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百菌争艳的产业格局。 3.栽培区域不断扩大 20世纪40~60年代世界食用菌主产区在欧洲和北美洲,其它地区很少栽培。70年代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的食用菌产业得以迅猛发展,80年人以来,食用菌的栽培区域迅速扩大,亚洲、欧洲、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了食用菌的栽培。

3、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 我国食用菌产品主要有香菇、平菇、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银耳、草菇、灰树花、姬菇、灵芝等,1998年产量分别为133.8万吨、102万吨、101.6万吨、42.6万吨、18.9万吨、8.9万吨、3.2万吨、3.1万吨、2.1万吨和6600吨。我国的食用菌主产省依次为福建、浙江、河南、4川、江西、山东、辽宁、河北、湖南、江苏、湖北,1998年年产量分别为109.95万吨、51.3万吨、49.6万吨、33.8万吨、25万吨、23.3万吨、20.7万吨、18.59万吨、17.8万吨、15万吨和12万吨。除传统的干鲜食用菌外,以食用菌为原料的食品药品也得到了开发,市面上常见的食用菌保健食品有多种猴头口服液、猴头露、猴头酒、香菇即时面、香菇酱油、金针菇露、金水宝、各类灵芝饮品等,常见的药品有香云片、香菇多糖片、香菇多糖注射液、猴菇片、天麻蜜环菌片、蜜环菌冲剂、亮菌片、云芝肝泰健肝片、肝血康复片、还尔金等。



5、常见食用菌品种的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特征有哪些?

不同种、不同品种,其原种和栽培种的外观不完全相同。外观特征只有在品种相同、培养基相同、培养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才有可比性。这里介绍的菌种识别及特征主要应用于菌种培养期间,因此,这也是1个动态的过程。尽管不同品种、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条件下菌种外观有所不同,但在菌丝生长过程中,仍有不少共性。 (1)双孢蘑菇灰白、菌丝清晰,微带蓝色,生长有力,呈扇形生长,但无扇形变异,绒毛菌丝多,整齐,气生菌丝洁白,基内菌丝淡灰。气生型品种的气生菌丝旺盛,菌丝前端呈扇形;匍匐型品种菌丝贴生呈细线状分布,上下均匀,没有生长很快的扇形变异,没有黄白色厚菌被。在23℃恒温培养条件下,原种750毫升菌种瓶25~30天长满瓶。栽培种要早5天左右满瓶。谷粒种菌丝浓白粗壮,遇高温时微黄,上下均匀1致。合适菌龄,粪草原种50~55天,麦粒栽培种50~60天,稻草栽培种30~40天。 培养料中菌丝已变成细线状或粗索状,呈淡黄白色,且菌丝萎缩,生长无力,或生长中就有菌被形成,则培养基较湿或菌种较老;菌种瓶上部菌丝干缩,下部菌丝生长尚好,为培养基过干,培养温度过高;如生长不均匀,表明麦粒浸泡和预煮时间不够;若生长中菌丝渐变黄,表明培养温度过高。高温条件下(超过25℃)培养的菌种,使用时不易吃料,发菌慢。 (2)平菇菌丝洁白、浓密、粗壮、鲜嫩,菌丝生长边缘整齐,多数品种在培养基上方表面形成绒毛状气生菌丝,低温品种的气生菌丝常分泌黄色或黄褐色色素,特别是高温季节,低温品种常出现“黄梢”,分泌黄色至黄褐色水珠,这都属正常现象。被分解的木屑、稻草变白至淡黄色,香味浓。后期有小菇蕾,菌龄20~25天。不合格品斜面上出现原基,菌丝稀疏无力或成束状生长,发育不匀,菌丝体结成“菌被”,不均匀,干缩,与瓶壁脱离,底部有积液,生长1段后停止生长,具酸败味,基质内具杂色斑纹。 (3)香菇菌丝洁白、舒展、均匀,生长边缘整齐,呈绒毛状,生长快,不易产生菌被。在常规木屑麦麸培养基上,25℃恒温培养,日长速为1.0毫米左右,750毫升的原种1般40~45天长满。在加有1定比例的玉米粉的木屑培养基上,菌丝更加浓密、洁白,生长期可缩短3天左右。在相对加富的各种培养基上,气生菌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在较高(30℃或更高)的培养温室下,培养基中的菌丝稀疏,表面易出现酱油色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常由无色透明渐变为黄色至褐色,其色泽的深浅与品种有关。 香菇菌种在有光和低温刺激下,常在表面或贴壁处有菌丝聚集的头状物出现,这是短周期品种和易出菇的标志。生长良好的原种和栽培种有浓郁的香菇味。木屑培养基在生长后期会产生褐色的菌膜,同时分泌少量液体,菌丝生长1定时间后会形成子实体。若菌丝生长细弱,分布不均匀,发黄,“菌被”厚,具色斑或抑制线;基质干枯、萎缩,与瓶壁脱离,产生褐色菌被,瓶底出现黄水沉积,缺少香菇气味,说明菌种已开始老化。若瓶内还有1部分木屑颗粒未转化成黄色,说明培养时间不足;菌丝生长过木屑的颜色变化程度,可说明菌种分解木屑能力的强弱和水分的干湿。菌丝从瓶中取出后保湿培养,恢复快为正常,否则说明菌种低劣。 (4)金针菇菌丝洁白、浓密、生长均匀,遇高温有时在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粉孢子。金针菇不同品种长速差异明显,黄色种和浅黄色种较白色种生长快,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黄色种和浅黄色原种长满瓶(750毫升)1般30天左右,而白色种要35天左右;金针菇发菌后期在培养基表面分泌褐色水珠,表面易形成丛状子实体,1般从表面或菌袋的间隙中产生。若菌丝生活力弱,生长稀疏,料面出现丛状或枯萎的子实体和大量琥珀色液滴,基质具抑制线和大量粉末状的粉孢子,菌丝生长后停止向下生长或出现波浪式生长趋势,为性状不优;若培养基明显收缩,形成大量子实体,说明已老化。 (5)草菇菌丝灰白色,粗壮整齐,但稀疏而蓬松,分布均匀,透明或半透明,有光泽,放大镜下无淡红色螨。生长均匀,接种几日后便有红褐色至锈红色厚垣孢子产生;厚垣孢子初灰白色,渐色泽加深,直至红褐色或锈红色;在稻草、棉籽壳或废棉培养基上,1般14~18天长满瓶,满瓶后3~5天使用效果最好,但最好不要超过30天。 若菌丝白色、透明,厚垣孢子尚未产生或产生很少,为幼龄菌种;若培养基内菌丝逐渐减少,且有大量厚垣孢子充满稻草缝隙间,或菌丝黄白色,浓密如菌被,上层菌丝萎缩,培养料干缩有水分溢出,则为老龄菌种。菌种过嫩或过老均不能用于生产。若菌丝稀疏、透明,纤细如蛛丝状,则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被枯草杆菌污染而造成的;若菌丝生长不旺,厚垣孢子成团,则与培养基过湿有关;若瓶内出现子实体,说明已被鬼伞菌污染,因为草菇在瓶内很少形成原基;若菌丝逐渐消失,瓶壁有粉状物,是螨类危害;培养基发黑、腐败,为细菌污染所致,应予以淘汰;若草菇菌丝中有洁白色的绒状菌丝,经1周左右变成黄白色似鱼卵状,接着变成棕褐色,则是感染了小菌核菌;若瓶内菌丝萎缩,有“退菌”现象或变黄,并出现水浇状,有腥臭味等,则为老化菌种。同等培养条件和时间下,厚垣孢子多的品种,子实体小而密,反之,则大而稀。 (6)木耳菌丝洁白、浓密、粗壮、鲜嫩,菌丝生长边缘整齐,上下1致,旺盛有光泽,有时上方出现淡褐色;菌丝长满瓶后出现浅黄色水珠,在有光条件下出现梅花状胶质透明黄褐色的耳基,黑木耳由下而上出现,毛木耳耳基常在表面,适宜菌龄35~40天。 如果菌丝出现不均匀的长势,纤细,无力,出现斑块状或扇形生长,瓶内菌丝干散,瓶壁沉积黄色液体,甚至耳基自溶等表明有细菌污染或老化。在菌丝长满瓶之前,便有原基出现,说明生理成熟度过大,或转管次数过多,此类菌种用于生产,虽然出耳数量多,但耳片小,不易长大,产量低,应予以淘汰。过早出现原基也可能是因培养室漏光而诱导耳芽产生的缘故。若菌丝只限于某1角落生长,并不向周围蔓延,1般是由于培养基过干或过湿而造成的;如果菌丝停止向下生长,并有1明显抑制线,说明瓶下部的料过湿,或已被杂菌污染;种木菌种在菌丝满瓶后,取出种木剖开,如果内部没有菌丝,则可能与培养时间太短或种木过湿有关。 (7)银耳原种和栽培种都要求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比例适当,培养1段时间后,会形成白毛团或胶质化的耳基,而且耳片很快展开。瓶内香灰菌丝生长健壮、旺盛,初期分布均匀,白色,气生菌丝向瓶壁延伸,并且产生黑斑。后期在耳基下方呈束根状分布,表面黑疤多,分布均匀,没有其他杂斑,是香灰菌丝生长良好的表现。如果银耳菌丝能深入培养基,吃料很深,在耳基下方有1层较厚的银耳菌丝,木屑颜色变浅,白毛团旺盛,耳基大,生活力强,在代料培养基上不易开片,原种35~40天长满,栽培种30~35天长满,胶质化现象慢,则适合供段木栽培用;如在菌种表面形成白毛团后,较快胶质化和组织化,出现原种基并较快开片,则适于代料栽培;如白毛团细小,易胶质化变成小耳,说明菌种已接近生理成熟,只能用于瓶栽。 在原种、栽培种培养过程中,如果香灰菌丝稀疏,不深入瓶中,子实体呈胶团状或胶刺状,耳片未展,说明培养基太湿;如果瓶内很快出现子实体(10~15天),或白毛团很多、很小,说明已反复转植多次,菌龄过大,不适合段木栽培;如果只有香灰菌丝,表面没有白毛团,则只有加入银耳芽孢菌种混合后,才能用于栽培,否则不会出耳;如果发现下半瓶菌丝生长正常,上半瓶菌丝消失,而且耳基变浅红色,产生红褐色液体,很可能是发生了螨害,应注意查螨;如果培养基表面有1层较厚的白色棉絮状菌膜,下面仍有银耳原基,说明菌种不纯,应予以淘汰。 (8)猴头菌丝洁白、浓密、粗壮,生长快,上下分布均匀,分解纤维能力强。在培养温度偏低的情况下,极易在表面形成子实体原基。因此,猴头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切忌低温,最好在24~28℃。 在原种、栽培种培养过程中,如果菌种瓶内出现拮抗线、湿斑,表明染有杂菌;如果菌丝生长稀疏、纤细,上下分布不均,则是生活力衰退的表现,也可能已被细菌污染;如果培养基收缩,瓶底积满黄色黏液,则为老化菌种;如果培养基中木屑变成淡黄色,而且菌丝生长不旺盛,则与培养基中含氮量不足或培养时间过短有关;如果菌丝只长到瓶深1/4就有原基出现,则与菌种连续采用组织分离有关,应采用孢子分离法进行复壮。猴头菇喜欢在偏酸性环境中生长(正常在pH 6.0以下),如果培养基pH过高,也会影响其生长。肥大肉厚,菌刺长者为优良菌种。 (9)鸡腿菇菌丝浓密、洁白、粗壮,生长边缘整齐有力,在25℃恒温条件下培养,原种30天左右长满瓶(750毫升),栽培种25天左右长满。 (10)灵芝优良品种菌丝浓密而洁白,短健整齐,生长均匀,束状菌丝明显。表面易形成坚韧的菌被,菌被初白色,后渐变为黄色,发满菌后培养基变淡,后期易形成原基。若菌丝前期生长快,后期生长变慢,则可能与营养不良或装瓶过紧有关。若菌种瓶上部生长均匀,下部生长弱,说明培养基含水量大。若菌柱周围菌丝发育正常,内部很少生长菌丝,并呈黑腐状者,则为劣质菌种,应予淘汰。在棉籽壳培养基上,在27~29℃下培养,原种25天左右长满瓶,栽培种18~20天满瓶。 (11)竹荪菌丝白色,见光后变成浅粉色,损伤后转紫蓝色,致密、短健、纤细,生长缓慢,均匀整齐,呈束状。气生菌丝浓密,后期有的品种有色素。若长裙竹荪多呈粉红色,间有紫色,短裙竹荪呈紫色,有菇香,则为优良菌种。若菌丝变黄或消失,自溶产生黄水的,则为老化菌种。在草料培养基上1般需60天左右长满瓶。 (12)滑子菇优良菌种菌丝浓密、洁白、棉絮状,上下均匀,有弹性,培养基变淡黄色或白色,均匀1致,在靠近培养基的瓶壁上常呈现网状菌丝束,交织处有黄褐色或红褐色小颗粒。原种长满瓶(750毫升)1般需35~40天。 若菌丝呈白色,但不成绒毛状,无弹力,用手捏碎成小块或粉状,培养基呈黄褐色或暗褐色,则为菌龄过嫩菌种,要继续培养。若瓶底有黄白色或褐色液体,则为老化菌种,不宜使用。 (13)阿魏菇菌丝浓密、洁白、粗壮,上下均匀1致,生长整齐,外观酷似平菇。生长较慢,在25℃恒温条件下培养,原种45~50天长满瓶。 (14)真姬菇菌丝浓密、洁白,生长均匀整齐,外观似平菇,在23℃恒温条件下培养,原种35~40天长满瓶。 (15)灰树花菌丝不甚浓密,洁白或灰白,生长不甚均匀,易在表面形成薄薄的菌皮。菌皮菌丝较松散,不具韧性。



6、食用菌系列的营养价值?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