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料在发酵中出现酸味,怎样用长稻草栽培食用菌

食用菌栽培料在发酵中出现酸味


1、食用菌栽培料在发酵中出现酸味



1、什么叫母种、原种及栽培种?


答:在食用菌菌种生产中,通常将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孢子分离、或耳木、菇木基内菌丝体分离所得到的食用菌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转接的菌种称作母种,也称1级种。由母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称作原种,也叫2级种。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称作栽培种,或称生产用种,也叫3级种。



2、采用组织分离法培育菌种要经过那些步骤?


答:
1、选择种菇:挑选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猴头菇、竹荪等栽培食用菌,以及白灵菇、杏鲍菇等纯化中的食用菌,采收后装入无菌纸袋内。



2、组织分离:在无菌条件下,先用酒精对菇体进行表面消毒,然后手执菌柄,将菇撕成两半,用消毒后的手术刀在菌盖、菌柄交界处挑取1小块菌肉,移植到PDA斜面上。



3、培养观察:在25℃条件下培养。培养期间,经常检查,淘汰污染培养物。培养10~15天后,转管培养即可。



3、为什么说菌种不宜多次转管?


答:食用菌的菌种是菌丝体的纯培养物。多次转管会出现菌丝生长缓慢,或出菇推迟、出菇少,菇形小、质量差,甚至出现不出菇的绝收现象。以上均称为菌种退化现象。所以,菌种不宜多次转管。



4、菌种污染率过高应该怎么办?


答:菌种培养期间,母种染杂率≤5%或栽培种染杂率≤10%,属正常现象。去杂后可按计划利用。若母种染杂率>10%,栽培种>20%,则表示污染率过高。母种污染率过高时,剩余菌种应改变用途,可作为栽培种直接用于生产。栽培种污染率过高,剩余菌种应加大用种量。若母种污染率超过20%,栽培种超过30%,均不宜作为菌种应用于生产,可直接用其栽培出菇或出耳;或全部淘汰,将其灭菌后掏出培养料用于食用菌代料栽培。



5、什么叫液体菌种?液体菌种可否贮藏?


答:用各种液体培养基生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称液体菌种。由于生产液体菌种需要特殊设备和较高的技术条件,加之培养好后极易老化自溶,即使在4~10℃下,保藏时间也不宜超过20天。



6、优良菌种的标准是什么?


答:优质菌种的质量标准主要是纯、壮两条。纯,即为1种菌丝体的纯培养物,不得混入杂菌及其他菌种。壮,即为菌种生长正常,长势旺,再生能力强。



7、怎样检查菌种质量?


答:检查原种、栽培种质量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查阅制种记录,核对是否名符其实。
2、计算菌种成品率。
3、调查菌种培养时间:1般长满25天左右为正常。
4、做生产试验。



8、为什么不能用生料或发酵料制平菇菌种?


答:用生料或发酵料接种后所得到的培养物,必然混有杂菌。做菌种时,播种后料中、空气中的杂菌,加上菌种中的杂菌内外夹攻,必定来势凶猛,不可收拾。



9、代料栽培香菇需要准备哪些原料?


答:现以杂木屑为主要培养料,生产规模为10000袋为例,说明如下:



1、杂木屑:每袋装干料0.8公斤,10000袋需木屑8吨。
2、麦麸或米糠1.6~2.0吨。
3、白糖100公斤。
4、熟石膏粉100公斤;或生石膏粉200公斤。
5、低压聚乙烯塑料袋10000个;或塑料袋料筒80公斤。
6、封口胶布40~50筒。
7、塑料薄膜50~60公斤。
8、其他:酒精、甲醛、高锰酸钾、多菌灵或托布津、生石灰、线绳等适量。


十、袋栽香菇如何安排接种穴?


答:目前,55厘米长的菌袋通常是5穴获7穴接种。单面接种,通常为5穴,双面接种,可用5穴也可用7穴。两面的穴交叉错开。



1、为什么要菌筒转色?怎样进行转色管理?


答:脱袋排场后,菌筒是否转色,转色好坏,直接影响袋栽香菇的经济效益。转色形成的菌膜用1定的韧性,相当于菇木的树皮,具有调温保湿、防止杂菌侵入的作用。


转色管理可分3步:
1、脱袋后第1周,以保湿管理为主,通风降温管理为辅。
2、第2周,从保湿为主逐步过渡到通风保湿相间,直到通风为主。
3、第3周,适当通风,至菌筒完全转色。然后采取措施,扩大昼夜温差。



2、转色期间可能出现那些异常现象?怎样补救?


答:转色期间,可能出现气生菌丝徒长,难转色,局部转色、转色过淡等异常现象。相应的补救措施如下:
1、转色过淡:覆盖塑料薄膜,喷水保湿,或场地漫水,提高菌筒周围的空气湿度,诱发菌筒转白、转色。
2、局部转色:切除污染杂菌部分,将剩余部分伤口粘草木灰,单畦排放。
3、菌丝徒长,难以转色:加强通风,必要时将塑料薄膜全部揭开,给菌筒创造偏干的环境。或用2%石灰乳涂刷、喷洒菌筒,强制气生菌丝倒伏、转色。
4、菌皮太厚,成铁锈色:脱袋后若气温高于25℃,可于中仅午前后将畦两头的薄膜揭开通风排湿,并增加菇场庇荫度。



3、袋栽香菇怎样进行人工催菇?。



2、怎样用长稻草栽培食用菌


稻草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1个给你参考。1.稻草处理:选用干燥无霉变的陈稻草作栽培原料。在栽培适期内选晴天将稻草曝晒2~3天后,按0.5千克1把绕成“8”字形草把,放入2%~3%石灰水中浸泡5~8小时。捞出,沥干后堆料发酵。当堆温升至60~70℃时翻堆,复堆后当草堆中心温度升至60~70℃时再翻堆,发酵期5~7天,翻堆2次,使稻草变软。发酵好的稻草质地柔软,1拉即断,味清香,不酸臭,呈茶褐色。2.菌种选择:选用草秸型专用高产菌种,以麦粒种为佳。3.建菌墙播种:草把相对摆成1排,撒上1层菌种,长度不限。然后再摆1层草把,撒上1层菌种。这样共摆4~5层草把,每层草把厚20厘米,最上面撒1层菌种(为总量的1/4)。最后在菌种上撒少许散稻草,让菌种似露非露,并用干净木板压实,覆膜发菌。菌种用量是干料重的15%~20%。每排菌墙间距70厘米。4.发菌及出菇管理:播种后要注意温度变化,2周内控制堆温在32℃以下,防止高温烧菌,1般不揭膜。播后第2周开始,每3天通风1次。方法是掀动塑料薄膜拌动几下,使多余的2氧化碳气体排出,随即盖好。播后第4周,可见料面菌丝浓白,有较强的菇香味。当料面上有黄色水珠出现时,表明菌丝已发好即可出菇(需25~30天)。此时应加大温差刺激和光照刺激,几天后即可大量现蕾。当菇蕾菌盖长到1厘米后,每天向空中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从现蕾到采收需5~7天,在孢子未弹射时采收、销售。



3、食用菌的栽培方法是什么



1、食用菌栽培与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养料,食用菌要将培养料分解建造自身。这些培养料绝大多数都是人类不能作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质纤维素类的农林副产品,如秸秆、木屑和禽畜粪便等。



2、食用菌虽然种类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1样的,即培养料制备→灭菌或发酵→接种→发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获。有的种类只出1茬,有的可以出几茬。



3、栽培时间的确定。在自然条件下,通常安排在5~9月,在日平均气温达到23℃以上时开始栽培。若菇房有加温设备,室温达到28~32℃,即可实现周年生产。



4、场地选择。目前栽培方式主要有室外畦式栽培和室内床架式栽培两种。室外畦式栽培是室外露地常用的1种栽培方式。



5、原料储备。稻草尽量选用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草,并要求干燥、无霉烂。根据培养料配方和生产规模,计算所需贮备原料石灰、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等数量。



6、培养料的预处理和发酵。预湿:在水池或其他容器中加入石灰粉,调成2%石灰水,将稻草浸入水池3~6h,让稻草充分湿透后涝出拌入其余辅料,然后在地面制成草堆并覆盖薄膜,使水分相互渗透均匀。上架:将经过预湿的稻草铺放到床架上,采用覆瓦式铺料方法,厚度掌握在压实后25~30cm为宜。然后逐层淋水至每层有水滴下为度。稻草上架后,将4周塑料薄膜放下,以利保温。巴氏灭菌:稻草上架后马上加温,使菇棚内室温达到66~75℃,中层料温达到63℃左右,保持8~10h后停火。



7、播种和发菌管理。



8、出菇管理和采收。



4、怎样用长稻草栽培食用菌?


利用稻草种菇,通常先将稻草铡成5厘米左右的草渣,然后用石灰水浸泡—清洗—沥干—压模—播种栽培平菇。此法操作繁琐,费工费时。下面介绍1种直接用长稻草种菇的方法。(1)原料新鲜、未霉变稻草,农用塑料薄膜、石灰等。(2)场地室内、室外均可,且室外更方便。(3)方法
1、将稻草沉入2%石灰水池内浸泡1~3天。气温较高,或稻草较软时,浸泡1~2天,气温较低,或稻草较硬时浸泡2~3天。利用石灰水软化脱蜡,抑菌杀虫。
2、将稻草从石灰水中捞出,稍沥干后,在清水中洗净灰渣,并充分沥干水分。
3、铺草播种。先在地面铺1块塑料薄膜,然后采用层播法播种。料厚15~20厘米,稍压实后上盖塑料薄膜,膜外压2~3厘米细土(土质不限),起压实调水和避光作用,以利于发菌。菌种用量为100千克稻草,20瓶菌种。菌种分配为:底层、中间、盖面及4周各占总用种量的1/4。
4、播种后经20天左右调温(23℃左右)保湿发菌管理,至菌丝完全吃料后抖落塑料薄膜上的覆土,即可转入催蕾、出菇管理。
5、出菇管理可参照平菇室内床式栽培,或平菇露地栽培法进行。主要是揭膜通气、控温保湿,以利于出菇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播种时,在湿稻草中拌入3%~5%(稻草以干重计)的麸皮或米糠,产量会更高。长稻草栽培平菇要注意3点:菌种质量好,且用量足;稻草新鲜;铺料播种时将稻草浸透并充分沥干水分。



5、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


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有:骚菌促蕾,压力刺激。
1、骚菌促蕾。在菌料长满菌丝后,用干净猜正散的竹扫把在料面上轻轻来回扫动,除去或破坏表层徒长的老菌丝,待露出新菌丝后,及时喷水和覆盖薄膜保湿保温,7天左右即可现蕾。此法不仅可以促进出菇,而且可增产10%左右。
2、压力刺激。用旧报纸、麻袋片、细土等覆盖在食用菌培养料面上,通过压力刺激和保温保湿,可促进菌丝迅速生长。采用此法穗氏,1般可增产15%左右。食用菌的生长环境介绍:食用菌数量较多,各种各样,分布的地区及生长的生态环境各异。例如,南方生长较多的是高温结实性真菌;高山地区、北方寒冷地带生长较多的则是低温结实性真菌。食用菌生产的成败、产量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环节。因此,清昌要做好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必须调查清楚要栽培的食用菌的生长特点,搞清楚其适应的生长环境,为培育出高产、无公害的食用菌打造良好的环境、研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