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自然条件栽培食用菌最好是什么季节,为什么?食用菌栽培农药的安全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应用自然条件栽培食用菌最好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1、应用自然条件栽培食用菌最好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每年 9 月-次年 3 月,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有食用菌在菌丝生长阶段,都有各自的适应生长的有效温度范围和最适生长温度。在最低生长温度和最适生长温度之间,温度提高,菌丝生长速度加快。在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之间,温度提高,菌丝生长速度变慢。大多数可以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菌丝生长的最低温度是2℃,最高温度是37℃,菌丝有效生长温度是5℃-33℃。总体上说:食用菌菌丝对低温的承受能力比高温要强,大多数食用菌在0℃,甚至0℃以下的状态下不会被冻死。我们根据菌丝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将食用菌分为3种温型:
1、低温型: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18-22℃,最高温度是30℃,如:滑子菇、金针菇等。
2、中温型: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4-28℃,最高温度是34℃,如:双孢菇、香菇、银耳、木耳等。
3、高温型: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是28-34℃,最高温度是46℃,如:草菇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在不同培养基上是不1样的,而且这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是指菌丝生长最快的温度,在实际生产中这个温度下培养的菌丝,并不是最健壮的菌丝。上面说过,温度越高,酶反应就越快,物质代谢就越快,这样的菌丝反而没有低温生长的菌丝健壮。因此,在食用菌上产中往往采用比菌丝生长最适温度略低的温度进行培养,我们叫做“协调最适温度”。扩展资料比如平菇菌丝最适温度是24℃-28℃,但是我们在实际生产中采用的是18-22℃,这就是平菇菌丝生长的“协调最适温度”。我们普通栽培户大多数利用自然温度进行培养,在选择栽培季节的时候1定要做好栽培计划,尽量保证菌丝生长的“协调最适温度”,低于“协调最适温度”菌丝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成本增加,也容易出现袋内出菇的情况。高于“协调最适温度”,会出现“烧菌”现象,造成菌丝徒长,严重影响产量。注意:我们在实际栽培中,应该测量菌袋之间的温度,即积温,控制房间温度,以达到控制积温的目的。



2、食用菌栽培农药的安全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1、农药安全使用原则   食用菌生产中对病虫害进行化学药剂防治,要严格遵循其农药安全使用原则,以确保产品安全和施药者的人身安全。   
1、知药选药   食用菌生产用药前应先熟悉农药的性质,应了解杀虫剂和杀菌剂两大类的区别,分别用于防治虫害和病害,不能互换。杀螨剂不能替代杀线虫剂。要熟悉农药的理化性模裤质、作用特点、使用方法、浓度与喷洒时间等。   
2、要对症下药   食用菌发生眼蕈蚊、粪蚊,棚室500倍敌百虫对菇蝇类的成虫、幼虫有特效,但对螨类杀伤力差。平菇圆穗对敌敌畏敏感,浓度稍大就可能产生药害,最好改用敌百虫或辛硫磷。双孢菇对敌百虫敏感,最好改用敌敌畏。如果有蚊蝇类和螨类同时发生,用辛硫磷和杀螨剂混配效果较好。   
3、使用浓度合理   食用菌生产中要根据药剂种类、病虫害、食用菌不同生长阶段,确定用药浓度。1般播种前堆料及菇房物料消毒用药范围和浓度相对大1些,播种后及出菇前用药要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子实体阶段浓度应更低1些。如辛硫磷加杀螨剂防治螨类等害虫,堆料到出菇前用500倍液,而子实体阶段必须用药时应降至1000倍液。   
4、菇期禁用农药   注重菇前预防,并为食用菌生长创造优良的环境,增强本身抗病能力。必须用药时,要选在出菇前,或将菇采净。因为食用菌栽培周期短,药物容易残留而引起食物中毒,进而会对产品的流通与消费产生严重影响。而且这些农药也会对食用菌产生药害。   
5、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禁用剧毒农药常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百菌清、克霉灵、代森锌、甲基托布津、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和硫磺粉等:常用的杀虫剂有辛硫磷、敌敌畏、敌百虫、杀灭菊醋、磷化铝、杀螨特等。也可使用微生物制剂。无论是拌料、堆料或是菇房防治,严禁选用剧毒的、残留期长的有机汞、有机磷等药剂。不同药剂交替使用可避免病菌、害虫产生抗药性而降低药效。   
6、注意保护人身安全   磷化铝遇水生成的磷化氢穿透力强,对眼蕈蚊、粪蚊、跳虫、线虫等的防治效果很好,且无残毒,但其本身对人有毒,熏蒸操作时要戴防护面具,操作人员要2人以上确保人身安全。   
2、农药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1、在出菇期间,使用农药要十分慎重,禁止农药沾染在蘑菇上,否则会造成食品污染。   
2、禁止直接将有剧毒的有机汞、有机磷等药剂用于拌料、堆料;残效期长,不易分解及有刺激性臭味的农药,也不能用于菇床。特别是床面有菇时,绝对禁止使用毒性强、残效期长或带有刺激性臭味的药剂。   3防治病虫害时,选用的药剂,要根据防治对象选择药剂种类和使用浓度。如敌橘码卜敌畏具熏杀和触杀作用,对菇蝇类的成虫、幼虫以及跳虫有特效,但对螨类杀伤力差;辛硫磷是1种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杀虫剂,除对菇蝇、跳虫有特效外,对螨类亦有良好的触杀作用,药效优于敌敌畏;若用辛硫磷加杀螨剂防治螨类,则效果优于其他农药。施药要选择合适浓度,辛硫磷加杀螨剂,从堆肥到出菇期前各用500倍液防螨,但籽实体发育阶段浓度应降到1000倍液。   
4、使用农药时,要先熟悉农药性质。   
5、尽可能使用植物性杀虫剂和微生态制剂,如除虫菊、鱼藤精、增产菌等制剂。   
6、保护天敌,不可滥用农药。



3、土法栽培食用菌如何减少温度和湿度


要想办法降低发菌温度和湿度,如果发菌温度长时间高于25℃,红色链孢霉等高温条件治病杂菌很容出现。生产中,要合理的确定的生产量,工厂化生产要根据培养房空调的制冷降温能力确定产量,不能为了数量而生产。农户在夏季生产中,要尽可能减少摆放密度,增加菌袋之间的空隙,降低菌袋之间的积温。


食用菌栽培如何降低染菌率



1、栽培方式


栽培必须采用熟料栽培,这1点请朋友们不要再有任何疑虑,特别是刚开栽培食用菌的朋友。除了熟料栽培,其他栽培方式,如生料、发酵料、半熟料等,培养基处理都不是绝对无菌的,在夏天高温、高湿、微生物活跃的环境下,因污染很容导致栽培失败。



2、配方


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某些品种,在夏季有专用的夏季配方,但是配方调整范围不大,工厂化生产夏季因配方导致的污染较少。但对于小规模栽培,在夏天就应该注意减少配方中营养料的添加比例,高营养容易导致细菌感染。



3、拌料


夏季食用菌生产拌料要做到随拌随用,即当天拌料,当天装袋,否则会导致培养料酸化,营养损失较大,这1点工厂化生产都能够做到。



4、PH


夏季“两高1活跃”的特点,致使培养料十分容易酸化,导致PH值降低,因此夏季使用栽培要注意石膏和白灰的添加量。



5、装袋(瓶)及时


拌料后,装袋(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1方面减少培养料因时间长而酸化,另1方面防止装袋后,等待灭菌的时间过长,在栽培袋内酸化。



6、灭菌及时


装袋(瓶)后,要尽快灭菌,装袋后,在菌袋密闭的环境中,夏季“两高1活跃”环境中,培养基很容易酸化。



7、接种方式


关于这1点不多说,1定不要采用开放式接种,即使抗杂能力最强的平菇也要采用精细化接种。



8、发菌温度


夏季我们要想办法降低发菌温度,如果发菌温度长时间高于25℃,红色链孢霉等高温条件治病杂菌很容出现。夏季生产中,要合理的确定的生产量,工厂化生产要根据培养房空调的制冷降温能力确定产量,不能为了数量而生产。农户在夏季生产中,要尽可能减少摆放密度,增加菌袋之间的空隙,降低菌袋之间的积温。



9、通风


夏季培养室、发菌棚要注意通风,保持培养房空气的新鲜度,避免高温、高湿、通风不良3种情况同时存在。



10、消毒


夏季更要注意生产环境的药物消毒,要提前预防,不能等到污染率失控在加大药物消毒力度。


除了以上这是点,食用菌生产上所有的环节在夏季栽培中都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为某1环节出现问题,导致2次传染,污染率失控的情况,夏季食用菌栽培有风险,反季利高需谨慎。




4、栽培食用菌对栽培人员建康有害吗?


栽培食用菌的培养基都是严格消毒的,不会有什么危害.


主要是1些食用菌有孢子容易飞散,对肺部有1定影响.不过没什么.


菌前的消毒主要是器材,手上经常接触酒精,会感觉干燥.


其他我没感觉什么.。



5、栽培食用菌滴水有影响吗?


栽培食用菌滴抄水有影响,袭滴水1旦到菌盖上面,就会容易导致黄斑病的发生。


培养基中的水是食用菌生长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适宜含水量为65%-75%。以料吸足水用手握指缝出水而水不下滴为度。以棉籽壳为例,料与水的重量比大致为1:1.2-1.5,加得过多,则妨碍菌丝生长。湿度,多指空气相对湿度,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3%(子实体生长期)。栽培过程中以喷雾方式加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是必要的措施,有时,特别是生长发育后期,还要往培养基中注水或浸泡培养基,可相应增加产量。


平菇、香菇、金针菇、猴头菇、木耳、银耳、双孢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大致在25℃(木耳30℃)左右,子实体发育的适温1般在15℃(木耳25℃)左右。草菇喜温,菌丝体以35℃左右发育较好,子实体在30-32℃下发育较好。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正在对食用菌品种进行改良,改变其温度特性是主要目标之1。如平菇、香菇,已培育出在较低、中或较高温度条件下正常出菇的品种,据此可把它们的品种类型分为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甚至温度界限不严格的广温型。由此可以根据栽培时期的温度条件选用相应的品种,扩展和延长栽培时期。



6、食用菌栽培原料、辅料如何用生物发酵剂处理?


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原料包括菇树和耳树、工农业副产物和下脚料、禽畜粪便、野草和树枝以及食用菌栽培废料等,简称为主料。它们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是食用菌生长的主要营养源。
1、主要原料: 1菇树和耳树是木腐食用菌的营养来源,也是这些食用菌人工栽培的培养基质。我国适于木腐菌生长的树木种类多,分布广,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树木材质、树龄和粗度以及对不同菇、耳的亲和力,选用适生树种。2 工农业副产品及下脚料适于栽培食用菌的主要有稻草、麦秸、棉籽壳、玉米秸、玉米芯、木屑、大豆秸、花生壳、甘薯藤、马铃薯秧、花生藤、大豆荚、大麦草、甘薯渣、粉渣等。3 禽畜粪便1般多作为双孢蘑菇、大肥菇、草菇、鸡腿蘑等粪草菌的栽培主料。常用的有马粪、牛粪、猪粪、鸡粪等。4 野草与树叶1般含有食用菌生长所需的营养,与其他主料配合使用效果更好。5 食用菌栽培废料,也就是1般栽培过香菇、平菇、银耳、金针菇、草菇等的废料称为菌糠,仍含有多量的纤维素等有机物,可再次用它栽培食用菌,用量可达50-80%。
2、辅助原料: 在食用菌固体培养料中,用于增加营养,改善化学、物理状态的1类物质,用量较小,1般称为辅料,常用的辅料1般有以下几种: 1 天然有机物质 主要用于补充主料中有机态氮、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成分,如糖、米糠、麸皮、玉米粉、蚕砂、麦芽根、大豆粉、玉米糠、高粱糠、谷壳糠等。2 化学含氮物质用于补充主料中的氮素营养,如尿素、硫铵等。3 无机盐用于补充主料中的矿质元素,调节酸碱度,改善化学、物理状态,如石膏、碳酸钙、石灰、过磷酸钙、硫酸镁等。
3、添加剂添加剂是用于增温发酵、抑制杂菌或刺激生长的1类物质,主要有生物发酵剂、抑菌剂(多菌灵、克毒灵、甲基托布津)、生长调节剂(3十烷醇、萘乙酸、福菇肽)。生物发酵剂,以金宝贝生物发酵剂为例,1般自然发酵需要15-20天,加入金宝贝生物发酵剂后可大大加速这1进程,它是指采用高科技方法手段,经人工特别培养、选育、提纯、复壮等工艺,而形成的1种有着特殊“神奇”功能(其实,科学分析之后并不神奇)的复合型微生物菌剂,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主要微生物有细菌、丝状菌、酵母菌、放线菌等菌群,它们具有很强的好气性发酵能力和催化分解能力,可使作物秸秆等纤维基质和禽畜粪便等有机物迅速发酵,催化分解,促进有机物转化,变为食用菌容易吸收利用的营养,使其快速腐熟,投入使用,1般只需4-7天。此外,在处理物料的过程中,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的特效代谢物质,如抗生素、激素等能明显消灭或抑制各种杂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为食用菌栽培提供更加理想、清洁的原料。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