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的生长习性与环境

羊肚菌是一种神奇的菇种,也是目前网络最火、关注度最高的食用菌品种!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接触过羊肚菌,今天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羊肚菌的生长习性与生存环境吧。 羊肚菌(Morchella)又称羊肚菜、羊蘑、羊肚蘑,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由羊肚状的可孕头状体菌盖和一个不孕的菌柄组成。菌盖表面有网状棱的子实层,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边缘与菌柄相连。菌柄圆筒状、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因而得名羊肚菌。

羊肚菌的生长习性与环境,第1图

羊肚菌的生长习性 羊肚菌的菌丝体常由1个可孕菌盖和1个不孕菌柄组成,多为单生、散生,亦有群生。菌盖卵形或圆形,长

2、5-6cm,直径2-5cm,表面有许多小凹坑,浅褐色,外观似羊肚。边缘全部与柄相连,表面凹凸不平,呈蜂窝状。菌柄圆柱形,白色,幼时上表面有颗粒状突起,后期变平滑,基部膨大且有不规则的凹槽,子实体中空,子囊孢子8个,单行排列,光滑,椭圆形。羊肚菌属内种的子实体大小、形状、颜色差异较大,这与其所处的环境和气候因子有关。据报道,羊肚菌属共有28个种,分布于世界各地。

羊肚菌的生长习性与环境,第2图

羊肚菌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产生孢子。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孢子,无性繁殖由菌丝产生孢子囊梗,再由孢子囊梗的顶端发育成孢子囊,在囊内产生新的孢子,待孢子成熟后可在适宜生长条件下萌发成菌丝体进而形成子实体;有性生殖阶段是通过初生菌丝的“+”、“-”2种菌丝配合产生由孢子囊结合形成的接合孢子,接合孢子进行减数分裂形成芽管,并随着芽管的伸长,在其顶端形成孢子囊,待孢子囊内的孢子成熟后产生子囊孢子形成新的菌丝,再由菌丝形成子实体。

羊肚菌的生长习性与环境,第3图

野生羊肚菌的生长环境 温、湿度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型真菌,每年春季3-5月雨后多发生,秋季8-9月也偶有发生,但数量很少。羊肚菌生长期长,除需较低气温外,还要较大温差,这可刺激菌丝体分化。其菌丝生长温度为21-24℃;首核形成温度为16-21℃;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

4、4-16℃,湿度为65%-85%左右。 日照 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羊肚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强烈的直射光则有不良的影响。 土壤 土壤PH要求在

6、5?

7、5左右,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羊肚菌常生长在杨树、桦树为主的针阔叶混生林下的腐殖土中。 空气 在暗处及过厚的落叶层中,羊肚菌很少发生,即或发生质量也较差。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的正常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