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病害是如何分类的?食用菌栽培种防治病虫害的农业措施有哪些

食用菌的病害是如何分类的?



1、食用菌的病害是如何分类的?

食用菌病害按病原的根本属性的不同,划分为侵染性病害(非生理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病害)两大类。 (1)非侵染性病害(生理病害) 由于非生物因素(即非侵染性病原)的作用造成食用菌的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也叫生理病害。非生物因素是指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不适合或栽培措施不当。如温度不适、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强或过弱、通风不良、有害气体、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pH过小或过大、农药、生长调节物质使用不当等,而无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和活动。因此,无传染性,1旦不良环境条件解除,病害症状便不再继续,1般能恢复正常状态。其发生还具普遍性的特点,就是说,在同1时间和空间内,所有个体全部发病。具体说来,在同1菇房生长的菌体同时发生相同。



2、食用菌栽培种防治病虫害的农业措施有哪些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首先从农业上防范与控制,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农业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 (1)换茬、轮作,切断病虫食源。对于发生过严重病害或虫害的栽培房,不应连续种植相同的品种,以防相同的病虫暴发,难以控制。 (2)选用抗病性强、生活力强、高纯度的菌种。引进优良菌种时选择适宜季节温度出菇的品种,这样才能消除或减少病虫害侵染的机会,安全发菌顺利出菇。 (3)保持制种场所环境清洁干燥。提高菌种成品率的重要措施之1就是保持整个制种发菌场所清洁、干燥、无污染菌袋、无积水、排水沟通畅以及空气、水源清新、干净。这样空气中杂菌指数低,接种和发菌期间感染的机会也随之降低。 (4)同1菇房、同1品种,同期播种、出菇。采取这种措施便。



3、如何防治食用菌生理性病害的发生

(1)菌丝徒长

1、症状:菇床覆土调水以后,蘑菇绒毛菌丝会持续不断地往细土表面生长,严重时会形成1种细密的、不透水的菌被,从而推迟出菇时间,降低蘑菇的产量。

2、发生原因:多是由于土层调水较轻、较快,菇房温度超过22℃、湿度超过90%、通风不良所造成。

3、预防措施:尽量不用气生菌丝生长过于旺盛、过于浓密的菌种;覆土后,土层调水不宜过急,喷水应在早、晚天气阴凉时进行,同时加大菇房通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要立即重新覆土,并适当多喷些水,促使菌丝及时结成子实体,也可在小菇蕾形成之前把覆土表面轻轻耙破,并增加通风量,减少相对湿度。 (2)地蕾菇(顶泥菇)

1、症状:主要出现在出菇初期,子实体着生部位低,通常在培养料内、料表或粗土层下部发生,长大后破土顶泥而。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