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西北哪个地方野生羊肚菌特别多了?收羊肚菌最好的地方?

中国东南西北哪个地方野生羊肚菌特别多了?

1、中国东南西北哪个地方野生羊肚菌特别多了?

大家都知道一些味道鲜美却又稀少的野生菌,往往都长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例如牛肝菌、松茸,以及被称为“菌中之王”的羊肚菌。然而近日,却有人在县政府大院西侧花坛中发现了大量野生羊肚菌,且个个长势肥美。这是我县首次在人迹活动密集的城市中发现自然生长的羊肚菌。

在县政府大院西侧花坛里,记者看到,一个个椭圆形“小伞”状的东西隐藏在草丛中,它们长相奇特,表面褶皱凹凸不平,状如蜂巢。

第一个发现羊肚菌的是县政府大院的警卫陈小斌:“3月29日上午,我在县委执勤巡逻时,发现西面花坛处有整片白白的东西,出于好奇,我就走了过去,看见它们一颗颗很像羊肚,但又不知道是啥,有100多颗,长得很好看。”

经食用菌专家鉴定,这是极为珍贵的野生羊肚菌,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真正的野生羊肚菌珍贵稀有又价格昂贵,是与松露、松茸、牛肝菌齐名的世界四大名野生菌。

食用菌专家吴锡朋介绍,羊肚菌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所以野生数量很少,人工繁育栽培难度也极大。能在城市环境中生长较为罕见,自1987年庆元县首次发现野生羊肚菌后,这是第三次发现,在城市环境中发现还是第一次。

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是阔叶林覆盖下,近期雨水比较多,湿度高,再加上庆元的生态又好,所以才能长出来。而且像这种质量好的羊肚菌,市场价格比较高,丽水农贸市场每斤都要一千多元钱。

据了解,之后大院里的这些羊肚菌都被大家采摘回家,烹饪了大餐。据大院里烹饪过该羊肚菌的人士介绍,口感跟之前在市场上买过的羊肚菌相比更加美味,和排骨一起炖汤,十分鲜嫩爽口!

目前,相关食用菌研究专家已对这次发现的羊肚菌进行现场样本采集。

小科普

羊肚菌为马鞍菌科,属珍稀的食、药两用真菌,早已被收录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是一种很珍贵的天然补品,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20多种氨基酸,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它与冬虫夏草功能相同,是一种不含任何激素,无任何副作用的天然滋补品。

延伸阅读

●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已鉴定大型真菌398种

据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百山祖野生大型真菌》介绍,位于庆元县境内的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为“南岭闽瓯中亚热带”气候区,其特点为雾日多、雨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保护区内森林植被保护较好,林下腐木较多,枯枝落叶较厚,这为大型真菌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自2011年以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浦锦宝研究员团队对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初步考察。2012年至2016年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陈德良等科技人员与浦锦宝研究员团队合作,在保护区范围内对百山祖大型真菌进行了全面资源调查。

期间共记录大型真菌1500余号,采集标本900余号,制作液浸标本300余件,鉴定大型真菌398种,隶属13目61科147属。其中药用大型真菌37科66属120种,食用大型真菌40科72属179种,有毒大型真菌19科35属72种。另有40余种尚未鉴定。

●庆元发现华东地区首例“东方白牛肝菌”

2015年12月,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技术人员在马蹄岙混交林内发现一食用菌新物种——东方白牛肝菌。

此次发现系华东地区首例,也是全国范围内除海南省以外地区证实有该物种的分布。经过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鉴定,证实此野生菌属2014年曾念开博士和杨祝良研究员命名的东方白牛肝菌这一新物种。

●百山祖发现2个草本植物新种

2018年6月,在百山祖镇栗洋村发现草本植物2个新记录种,分别为密毛假福王草和黔岭淫羊藿,专家初步断定,这两种植物也是华东地区的新记录种。

来自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和温州大学等地的专家,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草本植物调查时,在栗洋村发现草本植物2个新记录种,分别为密毛假福王草和黔岭淫羊藿,专家初步断定,这两种植物也是华东地区的新记录种。

记者了解到,密毛假福王草为菊科假福王草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生于海拔500米到2300米的山坡林缘、林下。黔岭淫羊藿为小檗科淫羊藿属的植物,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生于海拔600米到1500米的林下或灌丛中。

作为丽水国家公园创建的核心区,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东古老植物的摇篮”。保护区内有动物2733种,植物2609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12种,二级保护动植物68种,此次发现的的两个新记录种将进一步丰富该自然保护区“物种基因库”。

收羊肚菌最好的地方?

2、收羊肚菌最好的地方?

羊肚菌亚种及野生羊肚菌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如中国、印度、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我国羊肚菌的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新疆、云南、甘肃、河南、陕西、四川等地。不同的地区所分布的种属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其所处的特殊自然环境有关。

羊肚菌哪个地方好?

3、羊肚菌哪个地方好?

羊肚菌是云南的好,云南,产菌子特别多的省份,羊肚菌是非常稀少的一种菌子。

羊肚菌一般在什么地方易生长?

4、羊肚菌一般在什么地方易生长?

羊肚菌属于低温高湿型真菌,多生长在以杨树(Populus)、栎树(Quercus)、桦树(Betula) 为主的潮湿针阔叶林下腐殖土中,一年中春季和秋季都有子实体发生,且某些种类的子实体发生持续时间可达数月。 肚菌生长多发于降雨量多,土壤潮湿且地下水水位高的环境中。适宜的土壤pH值一般为6~8,含水量约56%~65%。羊肚菌多分布在石灰岩、白垩质土壤中,在烧过木炭、堆过燃煤的场所生长较多。 羊肚菌亚种及野生羊肚菌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如法国、德国、中国、印度、美国等国家。我国羊肚菌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生长于不同地区的羊肚菌种属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其所处的特殊自然环境有关。

羊肚菌为什么不能重复一个地方种?

5、羊肚菌为什么不能重复一个地方种?

一、羊肚菌连作障碍的原因羊肚菌会从土壤中吸收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代谢产生的某些物质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同一地块连续种植羊肚菌,土壤中需求量大的矿质元素匮乏,吸收量小的矿质元素富集,就可能造成土壤营养失衡、理化性质改变,同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致病菌富集,打破土壤的微生态平衡,从而影响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最终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羊肚菌连作障碍的机理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据统计,作物连作造成的减产,其中病害占75%以上,缺素约占5%,自毒物质占9%。相关研究表明,作物连作障碍主要有3个方面原因:一是有害微生物增加,有益微生物活性明显降低,病原菌积累,土传病害加重;二是某些微量元素缺乏,使作物抗病能力变差;三是自毒物质增多,导致作物染病。初步推测,羊肚菌的连作障碍与土壤中微量元素失衡、病原菌增加等有关。在郑州市,农用耕地有限,羊肚菌多为林下旱地或者简易大棚栽培,受耕地限制,大多采取连续种植,又无法像南方那样进行水稻轮作改良土壤,造成土壤内滋生大量致病菌和病虫害,导致土传病害严重。二、羊肚菌连作障碍的表现及危害不同的作物连作障碍表现和危害有所不同,大多呈现长势弱、抗性变差、病虫害加重、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等趋势。随着羊肚菌栽培年限的增加,连作表现逐渐凸显,出现菌丝长势差、原基不分化、产量下降、子囊果变小、病虫害严重等现象,严重的甚至绝收。三、羊肚菌连作障碍的防控措施目前对于羊肚菌连作障碍防控的研究较少,最有效的方法是尽量避免同一块地连续种植。但是,受耕地和成本限制,很多菇农做不到每年更换大棚、林地或者更换耕作层土壤。现阶段,羊肚菌连作障碍防控主要采用轮作、选育抗连作障碍的羊肚菌品种及土壤改良3种方法。

1、实施轮作的种植方法有研究表明,很多作物的根分泌物与某些土传病害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某些作物根分泌物对病原菌的化感作用,在生产中实施合理的轮作种植制度,可以显著改善作物的矿质营养,同时可以调节土壤肥力,优化土壤微生态环境,从而对土传病原菌实现天然调控,最终达到减轻病害、缓解连作障碍的目的。在羊肚菌栽培中,水旱轮作是最有效的,但是北方多为旱地种植,没有种植水稻的条件,所以建议同蔬菜、玉米、瓜果、牧草等进行轮作,也能使病菌失去寄主或改变生活环境,达到减轻病虫害的效果。注意羊肚菌不能与冬荪、大球盖菇等食用菌轮作。轮作时,最好进行科间轮作,轮作的作物尽量不要重茬,相同的作物可以间隔两三年轮作一次。

2、选育抗连作障碍的羊肚菌品种选育抗重茬的羊肚菌品种,每年选用不同的羊肚菌品种或者菌株进行播种,如梯棱和六妹品种或者菌株之间轮换。羊肚菌菌种易发生变异和退化,所以菌种的选育工作尤为重要。对于菇农来说,要想获得良好的效益,必须选取活力佳、抗性强、来源可靠的羊肚菌菌种。

3、土壤改良春季采菇结束后,可以667 m2撒施200 kg生石灰起到土壤消毒杀菌作用,同时调节土壤p H值,之后进行深耕;夏季高温时期,打开棉被高温闷棚3周以上,利用紫外线及高温干燥的环境,杀灭部分病菌,从而减轻土壤病虫害。有条件的可以尝试对大棚进行大量灌水,持续水淹土壤3~5 d,使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排到水中,之后将水抽走,以水来进行土壤微生物的调节,这样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会大量减少,同时可以防治土壤酸碱化、盐化。之后进行前面的闷棚杀菌。另外,可以根据羊肚菌的土壤类型和营养需求,尝试使用一些土壤改良剂和微生物肥料,来增强土壤保水性、透气性及矿质元素含量,从而改良土壤结构,进一步缓解羊肚菌连作障碍。

哪些地方适合种植羊肚菌

6、哪些地方适合种植羊肚菌

生物学环境

2、日照: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忌强烈的直射光。

3、土壤:土壤pH值宜为

6、5~

7、5,中性或微碱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羊肚菌常生长在石灰岩或白垩土壤中。在腐殖土、黑或黄色壤土、沙质混合土中均能生长。

4、空气:在暗处及过厚的落叶层中,羊肚菌很少发生。足够的氧气对羊肚菌的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土壤及植被空气羊肚菌属好气型真菌,其菌丝体生长阶段和子囊果形成阶段均需新鲜空气。通气状况良好,有利于菌丝的健壮生长,子囊果的分化和生长发育。如果通气状况不良,容易发生柄长盖小的畸形菇,影响品质,降低商品价值。尖顶羊肚菌菌丝体生长能耐受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当二氧化碳浓度在空气中达

2、2%时,菌丝生长达到最大值。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Morchella),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痰壅气逆喘咳。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羊蘑。其结构与盘菌相似,上部呈褶皱网状,既像个蜂巢,也像个羊肚,因而得名。羊肚菌为马鞍菌科羊肚菌属珍稀的食用真菌。野生羊肚菌,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

14、5cm,菌盖椭圆形至卵圆形,顶端钝:表面有许多小凹坑,外观似羊肚,小凹坑不规则形至近圆形,蛋壳色,棱纹色较淡,不规则地相互交叉;小凹坑内表面布以子实层,子实层由子囊及侧丝组成.子囊呈长圆柱状,透明无色:子囊内含8个单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网形,透明无色;侧丝顶端膨大~菌柄近白色,表面平滑,中空,基部膨大且有时有不规则的槽。野生羊肚菌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南、河北、北京、湖南、贵州等地区。羊肚菌是一种野生珍贵菌,由于它的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故名羊肚菌。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单体可达二百多克,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羊肚菌有20多种。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