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栽培的主要问题与合理的建议,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食用菌的栽培的主要问题与合理的建议


1、食用菌的栽培的主要问题与合理的建议


目前,食用菌栽培虽然已有相当雄厚的技术基础,但由于其栽培过程环节较多,稍不注意,就会引起栽培失败。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产生杂菌感染。凡以杂木屑和农作物秸秆等原料栽培的食用菌,栽培的成败与产量的多少取决于培养过程中污染率的高低。


1.栽培中产生杂菌的主要原因有:
1、培养料灭菌不彻底。表现为整个培养袋上都长出较为均匀的杂菌菌落,或是培养袋被刺破而使杂菌侵入形成圆形扩散的菌落;
2、接种过程不规范引起。表现为长出的杂菌通常只在袋口周围,且菌丝较为稀疏;
3、菌种本身带菌。表现为菌种所到之处均有杂菌;
4、场地条件差或是利用消毒不彻底的老菇房。表现为培养袋上出现不均匀无规则的杂菌菌落;


2.对策:
1、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培养料。对质地坚硬、颗粒粗细不均的原材料进行过筛处理以免刺破菌筒薄膜;
2、及时小心装袋,彻底灭菌。拌好料后,应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装好袋并及时彻底灭菌(料温升至100℃后维持10~12小时以上);
3、选用优质菌种。优质菌种是栽培成功的基础与保证,菌种的好坏直接影响食用菌生产的经济效益,应到信誉度高、经济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单位购买高产优质的菌种,接种时仔细检查,确保无杂菌感染的菌种才用;
4、严格消毒,规范接种操作程序。对接种室及接种用具进行严格消毒,接种时保证接种场所、工具和接种人员的清洁卫生,严格遵守操作程序。



2、接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


1.原因:
1、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或被杂菌感染。水分过高则菌丝前端与培养料有明显的分隔线,培养料颜色较深;水分过低则生长菌丝与培养料的界限不明显,培养料颜色较浅,菌丝生长前端不均匀、扩散也不整齐而且较为稀少;
2、酸碱度不适合;
3、用种量太少。


2.对策:配制培养料时严格按照各种食用菌生长要求的条件调节好培养料的含水量和PH值,适量使用菌种。



3、发菌后期菌丝吃料慢,迟迟不满袋


1.原因:



1、装料过紧或菌袋两端扎口过紧,袋料中间氧气不足;
2、环境温度不适合。


2.对策:注意装袋和扎口松紧适合,随时根据天气变化调节发菌室的温度以适合菌丝生长。



4、菌丝发满后却不出菇


1.原因:



1、环境温度不适合。不同菌类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范围差异很大,当环境温度远高于或远低于正常的出菇温度时就很难出菇。
2、培养料中的碳氮比例不适。不同的菌类有不同的培养料配方,只有满足最佳碳氮比的培养料才能使食用菌正常出菇。
3、光线不足。1般的菌类在发菌阶段在无光线甚至完全黑暗的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但在出菇阶段必须要有1定的散射光刺激才能正常出菇。
4、菌株温型与当时的环境温度不符。如在高温季节栽培了低温型的平菇,除非采取了空调或冷库等降温措施,否则是不会出菇的。


2.对策:选用适合季节的菌株和最佳培养料配方,调节好菇房的温度和光照。


广西农科院生物所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530007)高级实验师 陈丽新。



2、食用菌的栽培方法?


食用菌栽培方法是蔬菜栽培的1种方法。它是以人工创造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养分、气体等条件,并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质上培育大型食用菌的方法。食用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它们没有叶绿素,不能制造有机物供养自身,必须从其他生物或生物遗体或排泄物中吸取现成的养分。


基本内容


常用培养基有植物秸杆、牲畜粪便、树干等。栽培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优良菌种,配制和准备适宜的培养基,在适宜季节和场所人工接种,调节适宜的环境条件,防治病虫害和杂菌。食用菌与1般蔬菜相比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主要有蘑菇、草菇、香菇、黑木耳、平菇、银耳、猴头菌等栽培。



3、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主要的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主要病害有黄枯病,绿霉,链孢霉,黄曲霉,毛霉等等感染。主要虫害有菇蚊,菇蝇,螨类等等害虫。防治方法主要是严格培养料消毒灭菌处理。使用优质菌种。做好环境治理。防治高温,高湿。



4、食用菌是怎样栽培出来的?


食用菌栽培与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养料,食用菌要将培养料分解建造自身。这些培养料绝大多数都是人类不能作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质纤维素类的农林副产品,如秸秆、木屑和禽畜粪便等。食用菌虽然种类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1样的,即培养料制备→灭菌或发酵→接种→发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获。有的种类只出1茬,有的可以出几茬。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主要有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所谓生料栽培,就是将培养料加水搅拌均匀后不再灭菌或发酵而直接接种,然后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菌出菇。目前可以生料栽培的种类只有平菇、草菇和大球盖菇,其他种类都不能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是将各种原料拌匀后,按1定规格要求建堆,堆积发酵,当堆温达1定要求后,进行翻堆,1般要翻3~5次,然后在自然条件下接种,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菌出菇。凡可生料栽培的种类都可进行发酵料栽培。必须使用这1方法的都是蘑菇属的各种,如双孢蘑菇、大肥菇、巴氏蘑菇(姬松茸),草菇、平菇、鸡腿菇等也常应用此法。熟料栽培是指将培养料装入1定大小的容器,常用塑料袋,然后进行常压或高压灭菌,将培养料内的生物全部杀死。冷却后经无菌操作接种,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菌出菇,如香菇、杏鲍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白灵菇等都是这样栽培的。此外,1些共生菌类,如松茸、牛肝菌等非腐生菌类,用上述任何方法都不能栽培出菇。但是由于其美味,市场价格好,为了增加野生状态的采集量,人们进行了半人工栽培。所谓的半人工栽培,就是人工接种在自然发生的场所,增加菌丝生长量,促使子实体多发生。



5、食用菌栽培原料、辅料如何用生物发酵剂处理?


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原料包括菇树和耳树、工农业副产物和下脚料、禽畜粪便、野草和树枝以及食用菌栽培废料等,简称为主料。它们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是食用菌生长的主要营养源。
1、主要原料: 1菇树和耳树是木腐食用菌的营养来源,也是这些食用菌人工栽培的培养基质。我国适于木腐菌生长的树木种类多,分布广,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树木材质、树龄和粗度以及对不同菇、耳的亲和力,选用适生树种。2 工农业副产品及下脚料适于栽培食用菌的主要有稻草、麦秸、棉籽壳、玉米秸、玉米芯、木屑、大豆秸、花生壳、甘薯藤、马铃薯秧、花生藤、大豆荚、大麦草、甘薯渣、粉渣等。3 禽畜粪便1般多作为双孢蘑菇、大肥菇、草菇、鸡腿蘑等粪草菌的栽培主料。常用的有马粪、牛粪、猪粪、鸡粪等。4 野草与树叶1般含有食用菌生长所需的营养,与其他主料配合使用效果更好。5 食用菌栽培废料,也就是1般栽培过香菇、平菇、银耳、金针菇、草菇等的废料称为菌糠,仍含有多量的纤维素等有机物,可再次用它栽培食用菌,用量可达50-80%。
2、辅助原料: 在食用菌固体培养料中,用于增加营养,改善化学、物理状态的1类物质,用量较小,1般称为辅料,常用的辅料1般有以下几种: 1 天然有机物质 主要用于补充主料中有机态氮、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成分,如糖、米糠、麸皮、玉米粉、蚕砂、麦芽根、大豆粉、玉米糠、高粱糠、谷壳糠等。2 化学含氮物质用于补充主料中的氮素营养,如尿素、硫铵等。3 无机盐用于补充主料中的矿质元素,调节酸碱度,改善化学、物理状态,如石膏、碳酸钙、石灰、过磷酸钙、硫酸镁等。
3、添加剂添加剂是用于增温发酵、抑制杂菌或刺激生长的1类物质,主要有生物发酵剂、抑菌剂(多菌灵、克毒灵、甲基托布津)、生长调节剂(3十烷醇、萘乙酸、福菇肽)。生物发酵剂,以金宝贝生物发酵剂为例,1般自然发酵需要15-20天,加入金宝贝生物发酵剂后可大大加速这1进程,它是指采用高科技方法手段,经人工特别培养、选育、提纯、复壮等工艺,而形成的1种有着特殊“神奇”功能(其实,科学分析之后并不神奇)的复合型微生物菌剂,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主要微生物有细菌、丝状菌、酵母菌、放线菌等菌群,它们具有很强的好气性发酵能力和催化分解能力,可使作物秸秆等纤维基质和禽畜粪便等有机物迅速发酵,催化分解,促进有机物转化,变为食用菌容易吸收利用的营养,使其快速腐熟,投入使用,1般只需4-7天。此外,在处理物料的过程中,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的特效代谢物质,如抗生素、激素等能明显消灭或抑制各种杂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为食用菌栽培提供更加理想、清洁的原料。



6、食用菌的栽培方法是什么



1、食用菌栽培与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养料,食用菌要将培养料分解建造自身。这些培养料绝大多数都是人类不能作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质纤维素类的农林副产品,如秸秆、木屑和禽畜粪便等。



2、食用菌虽然种类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1样的,即培养料制备→灭菌或发酵→接种→发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获。有的种类只出1茬,有的可以出几茬。



3、栽培时间的确定。在自然条件下,通常安排在5~9月,在日平均气温达到23℃以上时开始栽培。若菇房有加温设备,室温达到28~32℃,即可实现周年生产。



4、场地选择。目前栽培方式主要有室外畦式栽培和室内床架式栽培两种。室外畦式栽培是室外露地常用的1种栽培方式。



5、原料储备。稻草尽量选用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草,并要求干燥、无霉烂。根据培养料配方和生产规模,计算所需贮备原料石灰、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等数量。



6、培养料的预处理和发酵。预湿:在水池或其他容器中加入石灰粉,调成2%石灰水,将稻草浸入水池3~6h,让稻草充分湿透后涝出拌入其余辅料,然后在地面制成草堆并覆盖薄膜,使水分相互渗透均匀。上架:将经过预湿的稻草铺放到床架上,采用覆瓦式铺料方法,厚度掌握在压实后25~30cm为宜。然后逐层淋水至每层有水滴下为度。稻草上架后,将4周塑料薄膜放下,以利保温。巴氏灭菌:稻草上架后马上加温,使菇棚内室温达到66~75℃,中层料温达到63℃左右,保持8~10h后停火。



7、播种和发菌管理。



8、出菇管理和采收。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