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各位朋友有什么好的建议?食用菌的栽培方法是什么

我想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各位朋友有什么好的建议?


1、我想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各位朋友有什么好的建议?


现在国内食用菌技术培训机构很多。鱼龙混杂。建议首先考察培训机构有没有师资力量。有没有实习场地。能否提供学员的信息便于考察。只有找1个正规的食用菌培训机构才可以学到真正的技术。不要只听信网上各种虚假的宣传。



2、食用菌的栽培方法是什么



1、食用菌栽培与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养料,食用菌要将培养料分解建造自身。这些培养料绝大多数都是人类不能作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质纤维素类的农林副产品,如秸秆、木屑和禽畜粪便等。



2、食用菌虽然种类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1样的,即培养料制备→灭菌或发酵→接种→发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获。有的种类只出1茬,有的可以出几茬。



3、栽培时间的确定。在自然条件下,通常安排在5~9月,在日平均气温达到23℃以上时开始栽培。若菇房有加温设备,室温达到28~32℃,即可实现周年生产。



4、场地选择。目前栽培方式主要有室外畦式栽培和室内床架式栽培两种。室外畦式栽培是室外露地常用的1种栽培方式。



5、原料储备。稻草尽量选用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草,并要求干燥、无霉烂。根据培养料配方和生产规模,计算所需贮备原料石灰、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等数量。



6、培养料的预处理和发酵。预湿:在水池或其他容器中加入石灰粉,调成2%石灰水,将稻草浸入水池3~6h,让稻草充分湿透后涝出拌入其余辅料,然后在地面制成草堆并覆盖薄膜,使水分相互渗透均匀。上架:将经过预湿的稻草铺放到床架上,采用覆瓦式铺料方法,厚度掌握在压实后25~30cm为宜。然后逐层淋水至每层有水滴下为度。稻草上架后,将4周塑料薄膜放下,以利保温。巴氏灭菌:稻草上架后马上加温,使菇棚内室温达到66~75℃,中层料温达到63℃左右,保持8~10h后停火。



7、播种和发菌管理。



8、出菇管理和采收。



3、想问1下广西哪里有凤尾菇(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培训基地?


广西南宁有食用菌栽培训基地吗。



4、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


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有:骚菌促蕾,压力刺激。
1、骚菌促蕾。在菌料长满菌丝后,用干净猜正散的竹扫把在料面上轻轻来回扫动,除去或破坏表层徒长的老菌丝,待露出新菌丝后,及时喷水和覆盖薄膜保湿保温,7天左右即可现蕾。此法不仅可以促进出菇,而且可增产10%左右。
2、压力刺激。用旧报纸、麻袋片、细土等覆盖在食用菌培养料面上,通过压力刺激和保温保湿,可促进菌丝迅速生长。采用此法穗氏,1般可增产15%左右。食用菌的生长环境介绍:食用菌数量较多,各种各样,分布的地区及生长的生态环境各异。例如,南方生长较多的是高温结实性真菌;高山地区、北方寒冷地带生长较多的则是低温结实性真菌。食用菌生产的成败、产量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环节。因此,清昌要做好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必须调查清楚要栽培的食用菌的生长特点,搞清楚其适应的生长环境,为培育出高产、无公害的食用菌打造良好的环境、研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5、食用菌的栽培的主要问题与合理的建议


目前,食用菌栽培虽然已有相当雄厚的技术基础,但由于其栽培过程环节较多,稍不注意,就会引起栽培失败。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产生杂菌感染。凡以杂木屑和农作物秸秆等原料栽培的食用菌,栽培的成败与产量的多少取决于培养过程中污染率的高低。


1.栽培中产生杂菌的主要原因有:
1、培养料灭菌不彻底。表现为整个培养袋上都长出较为均匀的杂菌菌落,或是培养袋被刺破而使杂菌侵入形成圆形扩散的菌落;
2、接种过程不规范引起。表现为长出的杂菌通常只在袋口周围,且菌丝较为稀疏;
3、菌种本身带菌。表现为菌种所到之处均有杂菌;
4、场地条件差或是利用消毒不彻底的老菇房。表现为培养袋上出现不均匀无规则的杂菌菌落;


2.对策:
1、选用新鲜无霉变的培养料。对质地坚硬、颗粒粗细不均的原材料进行过筛处理以免刺破菌筒薄膜;
2、及时小心装袋,彻底灭菌。拌好料后,应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装好袋并及时彻底灭菌(料温升至100℃后维持10~12小时以上);
3、选用优质菌种。优质菌种是栽培成功的基础与保证,菌种的好坏直接影响食用菌生产的经济效益,应到信誉度高、经济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单位购买高产优质的菌种,接种时仔细检查,确保无杂菌感染的菌种才用;
4、严格消毒,规范接种操作程序。对接种室及接种用具进行严格消毒,接种时保证接种场所、工具和接种人员的清洁卫生,严格遵守操作程序。



2、接种后菌丝不吃料、不发菌


1.原因:
1、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或被杂菌感染。水分过高则菌丝前端与培养料有明显的分隔线,培养料颜色较深;水分过低则生长菌丝与培养料的界限不明显,培养料颜色较浅,菌丝生长前端不均匀、扩散也不整齐而且较为稀少;
2、酸碱度不适合;
3、用种量太少。


2.对策:配制培养料时严格按照各种食用菌生长要求的条件调节好培养料的含水量和PH值,适量使用菌种。



3、发菌后期菌丝吃料慢,迟迟不满袋


1.原因:



1、装料过紧或菌袋两端扎口过紧,袋料中间氧气不足;
2、环境温度不适合。


2.对策:注意装袋和扎口松紧适合,随时根据天气变化调节发菌室的温度以适合菌丝生长。



4、菌丝发满后却不出菇


1.原因:



1、环境温度不适合。不同菌类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范围差异很大,当环境温度远高于或远低于正常的出菇温度时就很难出菇。
2、培养料中的碳氮比例不适。不同的菌类有不同的培养料配方,只有满足最佳碳氮比的培养料才能使食用菌正常出菇。
3、光线不足。1般的菌类在发菌阶段在无光线甚至完全黑暗的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但在出菇阶段必须要有1定的散射光刺激才能正常出菇。
4、菌株温型与当时的环境温度不符。如在高温季节栽培了低温型的平菇,除非采取了空调或冷库等降温措施,否则是不会出菇的。


2.对策:选用适合季节的菌株和最佳培养料配方,调节好菇房的温度和光照。


广西农科院生物所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530007)高级实验师 陈丽新。



6、谈谈你对食用菌栽培课程学习的认识,收获,体会,建议,急急急


目前食用菌栽培培训参差不齐,最好找提供培训的1线食用菌工厂。因为资金雄厚技术都比较在意毕竟关系到产量和品质嘛。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