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场地选择要注意什么?食用菌栽培原料、辅料如何用生物发酵剂处理?

食用菌栽培场地选择要注意什么?



1、食用菌栽培场地选择要注意什么?

食用菌栽培场地的选择要注意以下3点:1是要给排水方便,有生活饮用水源,排水畅通,不低洼,雨季不积水。2是要远离扬尘和有害生物滋生场所,如水泥厂、垃圾场、粪便堆放场、各类养殖场。扬尘严重的场地会导致菇体不洁,达不到卫生标准,垃圾场、粪便对发菌场和养殖场存在多种为害食用菌的霉菌和害虫,特别是难以控制螨类的为害,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风险。3是要远离农药用得多的作物栽培场所,以防止外源农药的污染。



2、食用菌栽培原料、辅料如何用生物发酵剂处理?

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原料包括菇树和耳树、工农业副产物和下脚料、禽畜粪便、野草和树枝以及食用菌栽培废料等,简称为主料。它们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是食用菌生长的主要营养源。

1、主要原料: 1菇树和耳树是木腐食用菌的营养来源,也是这些食用菌人工栽培的培养基质。我国适于木腐菌生长的树木种类多,分布广,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树木材质、树龄和粗度以及对不同菇、耳的亲和力,选用适生树种。2 工农业副产品及下脚料适于栽培食用菌的主要有稻草、麦秸、棉籽壳、玉米秸、玉米芯、木屑、大豆秸、花生壳、甘薯藤、马铃薯秧、花生藤、大豆荚、大麦草、甘薯渣、粉渣等。3 禽畜粪便1般多作为双孢蘑菇、大肥菇、草菇、鸡腿蘑等粪草菌的栽培主料。常用的有马粪、牛粪、猪粪、鸡粪等。4 野草与树叶1般含有食用菌生长所需的营养,与其他主料配合使用效果更好。5 食用菌栽培废料,也就是1般栽培过香菇、平菇、银耳、金针菇、草菇等的废料称为菌糠,仍含有多量的纤维素等有机物,可再次用它栽培食用菌,用量可达50-80%。

2、辅助原料: 在食用菌固体培养料中,用于增加营养,改善化学、物理状态的1类物质,用量较小,1般称为辅料,常用的辅料1般有以下几种: 1 天然有机物质 主要用于补充主料中有机态氮、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成分,如糖、米糠、麸皮、玉米粉、蚕砂、麦芽根、大豆粉、玉米糠、高粱糠、谷壳糠等。2 化学含氮物质用于补充主料中的氮素营养,如尿素、硫铵等。3 无机盐用于补充主料中的矿质元素,调节酸碱度,改善化学、物理状态,如石膏、碳酸钙、石灰、过磷酸钙、硫酸镁等。

3、添加剂添加剂是用于增温发酵、抑制杂菌或刺激生长的1类物质,主要有生物发酵剂、抑菌剂(多菌灵、克毒灵、甲基托布津)、生长调节剂(3十烷醇、萘乙酸、福菇肽)。生物发酵剂,以金宝贝生物发酵剂为例,1般自然发酵需要15-20天,加入金宝贝生物发酵剂后可大大加速这1进程,它是指采用高科技方法手段,经人工特别培养、选育、提纯、复壮等工艺,而形成的1种有着特殊“神奇”功能(其实,科学分析之后并不神奇)的复合型微生物菌剂,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主要微生物有细菌、丝状菌、酵母菌、放线菌等菌群,它们具有很强的好气性发酵能力和催化分解能力,可使作物秸秆等纤维基质和禽畜粪便等有机物迅速发酵,催化分解,促进有机物转化,变为食用菌容易吸收利用的营养,使其快速腐熟,投入使用,1般只需4-7天。此外,在处理物料的过程中,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的特效代谢物质,如抗生素、激素等能明显消灭或抑制各种杂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为食用菌栽培提供更加理想、清洁的原料。



3、食用菌的栽培方法是什么

1、食用菌栽培与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养料,食用菌要将培养料分解建造自身。这些培养料绝大多数都是人类不能作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质纤维素类的农林副产品,如秸秆、木屑和禽畜粪便等。

2、食用菌虽然种类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1样的,即培养料制备→灭菌或发酵→接种→发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获。有的种类只出1茬,有的可以出几茬。

3、栽培时间的确定。在自然条件下,通常安排在5~9月,在日平均气温达到23℃以上时开始栽培。若菇房有加温设备,室温达到28~32℃,即可实现周年生产。

4、场地选择。目前栽培方式主要有室外畦式栽培和室内床架式栽培两种。室外畦式栽培是室外露地常用的1种栽培方式。

5、原料储备。稻草尽量选用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草,并要求干燥、无霉烂。根据培养料配方和生产规模,计算所需贮备原料石灰、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等数量。

6、培养料的预处理和发酵。预湿:在水池或其他容器中加入石灰粉,调成2%石灰水,将稻草浸入水池3~6h,让稻草充分湿透后涝出拌入其余辅料,然后在地面制成草堆并覆盖薄膜,使水分相互渗透均匀。上架:将经过预湿的稻草铺放到床架上,采用覆瓦式铺料方法,厚度掌握在压实后25~30cm为宜。然后逐层淋水至每层有水滴下为度。稻草上架后,将4周塑料薄膜放下,以利保温。巴氏灭菌:稻草上架后马上加温,使菇棚内室温达到66~75℃,中层料温达到63℃左右,保持8~10h后停火。

7、播种和发菌管理。

8、出菇管理和采收。



4、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

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有:骚菌促蕾,压力刺激。

1、骚菌促蕾。在菌料长满菌丝后,用干净猜正散的竹扫把在料面上轻轻来回扫动,除去或破坏表层徒长的老菌丝,待露出新菌丝后,及时喷水和覆盖薄膜保湿保温,7天左右即可现蕾。此法不仅可以促进出菇,而且可增产10%左右。

2、压力刺激。用旧报纸、麻袋片、细土等覆盖在食用菌培养料面上,通过压力刺激和保温保湿,可促进菌丝迅速生长。采用此法穗氏,1般可增产15%左右。食用菌的生长环境介绍:食用菌数量较多,各种各样,分布的地区及生长的生态环境各异。例如,南方生长较多的是高温结实性真菌;高山地区、北方寒冷地带生长较多的则是低温结实性真菌。食用菌生产的成败、产量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环节。因此,清昌要做好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必须调查清楚要栽培的食用菌的生长特点,搞清楚其适应的生长环境,为培育出高产、无公害的食用菌打造良好的环境、研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5、食用菌平菇栽培技术

食用菌平菇栽培技术如下:

1、场地选择可选择在树荫下建遮阳大棚,或者是半地下式菇棚,场地要求排水,通风良好,远离粪堆等污染源。平菇菌丝耐低温,但不耐高温,温度40度便会死亡,因此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季节,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种植时间。

2、养料配制平菇种植常用配方:每50kg玉米芯粉加石灰0.5kg、麦鼓7.5kg、过磷酸钙0.5kg、尿素0.1kg、多菌灵0.1kg。将这些搅拌均匀后装入专用接种带,进行压紧压实,另外将菌种和料按照1:6比例进行,可以保证菌体适中,接种成功。

3、菌种摆放摆放场地可用多菌灵进行消毒,并且用石灰水进行清洁,摆放时可单层排放在地面上,每3排留50公分的过道,每1排的间距小于20公分,带跟带之间的距离要小于5公分,当菌丝发育时,可以用针在两端扎1圈排气孔,室内温度若是超过32度,要向地面洒水,保持通风降温。

4、生长管理平菇在发菌期需要对环境进行调温、保湿和防止杂菌污染。在播后两天,菌种会开始萌发并逐渐向4周生长,此时需要每天多次检查培养料内的温度变化。注意将室温控制在30℃以下,且空气湿度在65%左右,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播种后10内,室温要控制在15℃以下。

5、病虫害预防平菇病害主要有黄斑病,褐斑病,发现发病后,要及时摘除有病的平菇,清理出之后停止喷水,增加通风量,并且对过道墙壁进行消毒杀菌,对于发病的面料,可以使用500倍的72%链霉素进行喷施,1天喷施两次,连续喷5天,可以彻底杀菌。

6、采收当平菇生长到5公分左右,就可以采收了,采收之后要进行面料清理,且停水2天,再进行喷雾保湿,催蕾出菇,这样可以采收7次左右。平菇从装袋到出菇管理,正常的话,22天左右就可以采收,生物转化率可高达180%。



6、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

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 菇房建_ 可把现有的空房、地下室等,改造为菇房。有条件的也可以新建菇房。菇房应坐北朝南,设在地势高、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菇房大小以房内栽培面积20平方米为宜。屋顶、墙壁要厚,门窗安排要合理,有利于保温、保湿、通风和透光。内墙和地面最好用石灰粉刷,水泥抹光,以便消毒。另外,可建造简易菇房,即从地面向下1.5—2.0米的半地下式菇房。 为了充分利用菇房空间,还可在菇房内设置床架,进行栽培。床架南北排列,4周不要靠壁、床架之间留60厘米宽的走道。上下层床面相距50厘米,下层离地20厘米,取上层不要超过窗户,以免影响光照。床面宽不超过1米,便于管理。床面铺木板,竹杆或秸秆帘等。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