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人工栽培食用菌对菇房有哪些要求 简答题

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



1、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

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有:骚菌促蕾,压力刺激。

1、骚菌促蕾。在菌料长满菌丝后,用干净猜正散的竹扫把在料面上轻轻来回扫动,除去或破坏表层徒长的老菌丝,待露出新菌丝后,及时喷水和覆盖薄膜保湿保温,7天左右即可现蕾。此法不仅可以促进出菇,而且可增产10%左右。

2、压力刺激。用旧报纸、麻袋片、细土等覆盖在食用菌培养料面上,通过压力刺激和保温保湿,可促进菌丝迅速生长。采用此法穗氏,1般可增产15%左右。食用菌的生长环境介绍:食用菌数量较多,各种各样,分布的地区及生长的生态环境各异。例如,南方生长较多的是高温结实性真菌;高山地区、北方寒冷地带生长较多的则是低温结实性真菌。食用菌生产的成败、产量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生产制作过程中的每个技术环节。因此,清昌要做好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必须调查清楚要栽培的食用菌的生长特点,搞清楚其适应的生长环境,为培育出高产、无公害的食用菌打造良好的环境、研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2、人工栽培食用菌对菇房有哪些要求 简答题

人工栽培食用菌对菇房的要求主要是,环境好。通风换气良好。能够保温,保湿,操作方便,远离畜禽养殖场地。



3、在栽培食用菌时.如何减少通风对菇房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1、外界温度超过最适出菇温度时^夜间或早误通风;外界温度低于最适出菇温度时,中午气溢高时通风;

2、外界湿度低时喷水后通风。



4、土法栽培食用菌如何减少通风对菇房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这个1般采用随气温变化灵活掌握通风的时间和次数来改善。同时采用雾化喷水装置来解决问题。



5、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

室内食用菌栽培技术 菇房建_ 可把现有的空房、地下室等,改造为菇房。有条件的也可以新建菇房。菇房应坐北朝南,设在地势高、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地方。菇房大小以房内栽培面积20平方米为宜。屋顶、墙壁要厚,门窗安排要合理,有利于保温、保湿、通风和透光。内墙和地面最好用石灰粉刷,水泥抹光,以便消毒。另外,可建造简易菇房,即从地面向下1.5—2.0米的半地下式菇房。 为了充分利用菇房空间,还可在菇房内设置床架,进行栽培。床架南北排列,4周不要靠壁、床架之间留60厘米宽的走道。上下层床面相距50厘米,下层离地20厘米,取上层不要超过窗户,以免影响光照。床面宽不超过1米,便于管理。床面铺木板,竹杆或秸秆帘等。



6、食用菌的栽培方法是什么

1、食用菌栽培与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养料,食用菌要将培养料分解建造自身。这些培养料绝大多数都是人类不能作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质纤维素类的农林副产品,如秸秆、木屑和禽畜粪便等。

2、食用菌虽然种类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1样的,即培养料制备→灭菌或发酵→接种→发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获。有的种类只出1茬,有的可以出几茬。

3、栽培时间的确定。在自然条件下,通常安排在5~9月,在日平均气温达到23℃以上时开始栽培。若菇房有加温设备,室温达到28~32℃,即可实现周年生产。

4、场地选择。目前栽培方式主要有室外畦式栽培和室内床架式栽培两种。室外畦式栽培是室外露地常用的1种栽培方式。

5、原料储备。稻草尽量选用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草,并要求干燥、无霉烂。根据培养料配方和生产规模,计算所需贮备原料石灰、麦麸、干牛粪、过磷酸钙等数量。

6、培养料的预处理和发酵。预湿:在水池或其他容器中加入石灰粉,调成2%石灰水,将稻草浸入水池3~6h,让稻草充分湿透后涝出拌入其余辅料,然后在地面制成草堆并覆盖薄膜,使水分相互渗透均匀。上架:将经过预湿的稻草铺放到床架上,采用覆瓦式铺料方法,厚度掌握在压实后25~30cm为宜。然后逐层淋水至每层有水滴下为度。稻草上架后,将4周塑料薄膜放下,以利保温。巴氏灭菌:稻草上架后马上加温,使菇棚内室温达到66~75℃,中层料温达到63℃左右,保持8~10h后停火。

7、播种和发菌管理。

8、出菇管理和采收。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