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干货特产有哪些,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涉及哪些国家参加
1、婺源的干货特产有哪些
。
2、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涉及哪些国家参加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
曾士迈
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4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3届常务理事。6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7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1。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
周宗璜
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1;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1;他并率先对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
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
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3届理事和第
4、5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2届副理事长、第3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4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1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3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
林亮东
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1枚。回国后,1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
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3角枫上白粉菌之1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
黄齐望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1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
吴友3
吴友3,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3、中外10个植物学家及其他们的主要成就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
曾士迈
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4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3届常务理事。6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7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1。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
周宗璜
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1;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1;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
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
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3届理事和第
4、5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2届副理事长、第3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4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1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3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
林亮东
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1枚。回国后,1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
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3角枫上白粉菌之1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
黄齐望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1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
吴友3
吴友3,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4、和花生长的像的水果叫什么名字
雪莲果的学名
菊薯(雪莲果),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是当地印第安人的传统食品,已有500年历史。1985年日本琦玉县引种成功,近年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我国,目前已在云南、福建、海南、贵州、湖南、湖北、山东、河南、河北引种栽培成功。生产示范面积逾96公顷。产品多用于出口,部分进入超市。国际马铃薯中心的资料表明,雪莲果含丰富的带有甜味的低聚果糖,人体内没有酶可以水解这种碳水化合物,因此难以被人吸收,糖尿病患者亦可使用。日本科研人员正在开发雪莲果作为提取低聚果糖的原料,研发1系列加工产品,如腌制品、风干片及糖果。雪莲果片或条在烹饪过程中可以保持脆性,因此有潜力成为爆炒菜肴中的1员。
雪莲果的食用部分为根块,形似甘薯。薯块多汁,不含淀粉,生食、炒食或煮食,口感脆嫩、味甜、爽口。薯块和叶可加工制作饮料。用于繁殖的芽块位于根颈处,形式姜块。头状花序,花序边缘生有黄色舌状花瓣。
雪莲果已在世界许多国家种植,各国的名称各不相同。引进中国后也有几种叫法,如雪莲果、菊薯、雪莲薯、地参果、雅贡积亚贡等。其中雅贡、亚贡的叫法,可能是来源于当地名称yacon的译音。雪莲果属于菊科植物,使用部分形式薯块,我们认为学名叫作“菊薯”比较合适,并将其归属于薯芋类蔬菜。
生物学特性
雪莲果,学名“yacon”(亚贡,或者阿贡),即“神果”之意,属菊科,葵花属植物,原产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当地印第安人的1种传统根茎食品。
雪莲果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生长,圆形而中空,呈紫红色;叶对生,阔叶形如心状,叶上密生绒毛,叶基部各着生有1个腋芽,植株貌似菊芋,可生长到2-3米高。花顶生,有5朵,形如黄色,形如葵花煞是可爱,蒴果,但不结籽。雪莲果的外形像蕃薯,果肉吃起来,口感却很像水梨,汁多而晶莹剔透,甘甜爽脆,属低热量食品,但其碳水化合物却并不为人体吸收因此,很适合糖尿病人及减肥者食用。
雪莲果特别适应于生长在海拔1000~2300m之间的沙质土壤上,喜光照,喜欢湿润土壤,生长期约200多天,生长适温在20~30℃,在15℃以下生长停滞,不耐寒冷,遇霜冻茎枯死。
雪莲果是长日照作物,在长日照条件下促进生长和开花,但不结种籽,以块种无性繁殖为主。
营养成分与功效
雪莲果的果寡糖含量是干物质的60-70%,其含量是所有植物中最高的,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钙、镁、铁、锌、钾、硒等微量元素。日本研究并发现,每天服用3-6g的果寡糖,3周之内,人的粪便中有毒致癌化合物的含量可减少百分之40以上。雪莲果碳水化合物很少为人体吸收,因此很适合糖尿病人及减肥者食用。果寡糖具有:
1、进消化,调理胃肠道;
2、是肠内有益菌丛的促生剂,产生双歧因子;
3、调理血液,清除高血脂,有效地控制胆固醇和糖尿病;
4、通便、防治下痢;
5、降火清毒、防治面疱、暗疮;
6、提高免疫力。
食用方法,既可以洗净削皮生吃,也可以炖鸡或排骨煲汤。
需要注意的是,雪莲果含有1种化学成分,即单宁,又称鞣质。雪莲果被切开和去皮后,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变成褐色。变色的原因是由于氧化作用,单宁中的酚类产生醌的聚合物形成褐色素,也就是黑色素。为了防止变色,可将去皮切开的雪莲果放在清水中浸泡,使其与空气隔绝,可防止氧化变色。
5、植物学的历史上,有哪些为它做出突出贡献或者有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
曾士迈
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4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3届常务理事。6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7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1。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
周宗璜
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1;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1;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
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
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3届理事和第
4、5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2届副理事长、第3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4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1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3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
林亮东
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1枚。回国后,1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
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3角枫上白粉菌之1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
黄齐望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1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
吴友3
吴友3,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6、说出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10名,并介绍其主要成就!!!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
曾士迈
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4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3届常务理事。6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7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1。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
周宗璜
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1;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1;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
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
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3届理事和第
4、5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2届副理事长、第3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4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1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3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
林亮东
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1枚。回国后,1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
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3角枫上白粉菌之1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
黄齐望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1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
吴友3
吴友3,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