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黑木耳交易市场——东宁
1、2亿袋,全镇共建成绥西、三道河子、河西、细鳞河等14个生产规模超200万袋的专业村,其中超500万袋基地村6个,超千万袋基地村2个,呈现全民发展黑木耳的喜人态势,形成了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链式发展格局,农民收入持续攀升。 2005年,在全国黑木耳积压滞销的情况下,东宁却因有绥阳黑木耳大市场而“风景这边独好”,当年所产2000余万斤(干品)黑木耳全部顺价销售。一批新菌种、新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黑木耳单产、质量和价格明显提高。2007年,在全省大田作物普遍遭遇自然灾害的年景下,大市场黑木耳最低收购价格达到了20元,采用小孔栽培技术的售价更是高达27至28元,斤均价高于上年同期4元以上。仅此一项,为全镇农民人均创收4000元以上,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再创历史新高。 大市场在让农民得到经济实惠的同时,也催动了陈旧思想观念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现在的东宁农民,得过且过的人少了,想事干事的人多了;猫冬在家的人少了,务工赚钱的人多了;小富即安的人少了,争先致富的人多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亲属、邻居、朋友关系,加入黑木耳生产、购销团队,造就了百余名资产超百万元、出入轿车代步的农民老板,绥阳镇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农民富裕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强引擎” 市场经营和基地规模的日渐壮大,让更多农民实现了就业致富的梦想。 工厂化生产高效推广。成立黑木耳生产经销协会,为农民统一提供技术辅导、原料供应和销售信息,支持木耳专业村发展菌包厂,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现代化黑木耳流程生产线,装袋、消毒、接菌等重要技术环节已自发向科技大户、生产大户集中,使广大耳农规避了要求高、技术性强的生产环节,大部分耳农采取带料加工或换工方式,即可完成装袋、接菌等复杂的技术环节,基本实现了黑木耳生产的专业社会化分工,使耳农从“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 龙头企业加速兴建。依托大市场辟建加工区,组建黑木耳加工集团,采取股份合作形式融资260万元,新上了4条黑木耳加工生产线,年加工总量超 800万斤,带动林龙、鳞兴等18家黑木耳加工企业规模发育,促进一大批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洗脚上田”,成为专业化产业工人。 吸纳能力明显提升。仅大市场生产、运营环节,就为县内外农民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其中每年都要吸纳穆棱、宁安等周边地区富余劳动力万人以上。每天在市场内外从事木耳挑选、加工的农村家庭主妇达到了千余人,月工资达到800至900元,年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生产、旺销期,农村劳动力供不应求,每天最少可挣50元左右。目前,借助大市场带动,绥阳镇有98%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年人均收入超万元。 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 黑木耳大市场的持续繁荣,加快了资金流、物流、人流等要素竞相涌入,促进了各业兴旺发展。 工贸强镇已具雏形。伴随黑木耳大市场的强势发展,涌现了一批争先实干、创业发展的企业家和经纪人,成为招商引资力度最大、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依托通道优势和进口俄木材资源,辟建了占地60公顷的绥阳聚龙木材加工园区,已有36户企业入驻,总占地170公顷的绥――绥工业加工园全面启动建设,成为黑龙江东宁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和“哈牡绥东”对俄经贸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 镇村实力不断增强。仅黑木耳一项产业,年上缴财政税收近300万元,为反哺农业、农村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按照人均农村总收入、人均纯收入、人均净资产三项指标排名,绥阳镇有16个行政村位居东宁102个村前20位,带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政治安定,成为区域和谐兴盛的示范样板。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吸引了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的客商常年驻绥阳洽谈、采购,直接推动了餐饮、宾馆、运输、仓储等行业发展,全镇从事黑木耳贩运车辆由最初的40余辆发展到目前的700多辆,旅店宾馆入住率达70%以上。镇村道路80%实现硬化,有线电视实现“屯屯通”,电话入户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95%以上,新修水源地可满足再造一个绥阳的人口需求。在镇中心辟建黑木耳从业人员专区,新建了一批集仓储、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商服住宅小区,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100%,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分别达到或超过了黑龙江省“十一五”预期水平,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