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榕”蟹味菇和白玉菇工厂化技术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近日,上海地区工厂化食用菌代表品牌之一“雪榕品牌”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作为品牌拥有者,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金针菇日产120吨,产能国内领先。而其在蟹味菇和白玉菇的工厂化技术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创下多项第一,目前日产能已达20吨,居国内同行业第一。 据介绍,雪榕生物计划在今年内完成扩建日产10吨的蟹味菇和白玉菇项目,投产后蟹味菇和白玉菇日产将达30吨,产能将稳居同行业第一。公司做大产量的同时将继续加大对技术研发投入,力争确立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的技术领先优势,推动整个行业的向前发展。多项指标国内外居首与国内同行仍在使用固体菌种生产蟹味菇和白玉菇相比,雪榕生物已成功实现国际上第一家全部采用液体菌种技术生产蟹味菇和白玉菇的规模化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液体菌种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据介绍,液体菌种的优势显著,菌种纯正生产周期缩短成本更低污染更少。 “雪榕”蟹味菇和白玉菇工厂化技术填补多项技术空白,第1图 雪榕在培养基配方的发明上取得突破。传统方式生产食用菌以木屑为主要原料,雪榕则以玉米芯麸皮米糠壳等农业废料为主要的培养料,成为国际上第一家在培养基配方中不使用木屑生产蟹味菇和白玉菇的企业,该配方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蟹味菇和白玉菇采收后,培养基还可作为有机肥原料,保护森林资源,并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循环。从生产周期来看,蟹味菇生长周期通常需要120天左右,雪榕通过改进技术和生产工艺,把生长周期大大缩短了20天,从而成为国际上第一家把蟹味菇生长周期控制在100天以内的企业。同时,公司在蟹味菇和白玉菇生育期间采用了专项节能技术,大大降低了能耗。 除此之外,目前,国内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生产蟹味菇和白玉菇的生物学转化率约为90%,而雪榕的生物学转化率已高达110%,领先行业水平。雪榕生物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的产品以直供经销商为主,目前一直处于供需两旺,甚至供不应求的状态。食用菌工厂化已然起步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在总结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正式起步,2010年末,星河生物(300143,股吧)携工厂化食用菌第一股概念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雪榕”蟹味菇和白玉菇工厂化技术填补多项技术空白,第2图 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已超过202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消费国,占世界年总产量的70%以上,但我国工厂化食用菌产量在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却不足2%。据有关网站统计,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的工厂化食用菌企业有450家以上,工厂化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北京和河南等地。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当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最大规模的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和蟹味菇(含白玉菇)三大品种,金针菇以雪榕生物与星河生物分居第一位和第二位;工厂化蟹味菇和白玉菇以雪榕生物日产20吨和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产15吨为前二位。雪榕和丰科都坐落在上海奉贤区,是上海工厂化食用菌的代表企业,上海奉贤区也因此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前二十位2011年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区。 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相关人士称,目前国内工厂化食用菌产业正处上升阶段,上海有关方面也在加大对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保守估计,10年之内工厂化食用菌比例可达总产量的30%。从趋势上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食用菌工厂生产的发展速度要高于欧美和亚洲其它国家,工厂化生产的配套行业也有可能随之崛起。发展空间可期作为一种食用菌生产的新模式,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前景良好并且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雪榕”蟹味菇和白玉菇工厂化技术填补多项技术空白,第3图 首先是市场有空间。目前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品种主要是白色金针菇,据保守估计,其生产量占所有食用菌工厂化产品的60%以上,其余品种的栽培数量较少。尽管工厂化栽培的产品成本高,主要消费对象是高端消费群体,但由于生产量少,除个别不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品种外,大部分品种市场空间还较大;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群体将逐渐向中低端消费者扩展,市场将不断扩大。 其次是品种有余地,一方面我国目前常规食用菌生产的品种达60余个,应该可以从中筛选出更多适于工厂化生产的品种;另一方面,我国乃至整个亚洲,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品种还局限于木腐菌,草腐菌的工厂化生产近乎空白,草腐型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可值得探索开发;此外,目前生产的品种主要是中低温型食用菌。从理论上分析,工厂化生产中,对环境升温的成本应该低于降温的成本。因此,中高温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分析人士指出,未来,食用菌产业必将打破传统栽培模式,形成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标准化生产行业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化发展格局。预计到2025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总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