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带动:小小平菇大大财富
一、扶贫带动:小平菇铺就致富路
来到黄堤镇北马厂村的恒发平菇种植基地,走进平菇大棚,呈现在眼前的是棚内堆放着的一垛垛菌袋上,一株株乳白色、灰褐色的平菇,就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
“咱这的气候适合种植平菇,而且便于管理,只要温度合适一般不出毛病。”负责人孙光明一边整理菌袋一边对笔者说。“对老百姓来说,不仅种植门槛低、市场需求广,而且利润空间大。但是事情要做好,吃苦耐劳是最基本的,起早贪黑也是家常便饭。”
孙光明从刚开始的每天晚上起来三四次查看蘑菇的长势到每天泡在大棚里十几个小时的精心护理,量温度,查湿度,仔细观察,认真加强菇棚田间管理,再到后来每年100万的利润。孙光明苦尽甘来,终于尝到了平菇种植的甜头。
菌菇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经营效益节节攀高,孙光明却说,一个人富远远不够,自己更大的愿望是带领身边的乡亲一起富起来。在他看来,菌菇种植不需要重体力,很适合妇女老人种植,所以在招聘工人时,他大都先考虑周边的贫困户和空巢老人,在赚钱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到家庭。
“我们都很感谢他。”北马厂村妇女王玉凤已经63岁了,却在这里成了朝九晚五的工人。“活不重,一天干下来能挣60块钱工资,虽然不多,但是也够我花了,至少不用向小的要钱了。”像王玉凤这样的生活困难户,孙光明的平菇棚里还有6个。
在孙光明的菌菇种植取得成效后,经常有村民来参观学习,孙光明总是热情接待,耐心解答,介绍引导他们加入合作社,传授经验,带动大家一起发展平菇产业。
做给乡邻看,领着乡亲干。孙光明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60个社员发展高效农业,促进群众增收、贫困户脱贫,走出了一条实干的帮贫助困扶贫路。
二、平菇种植大户王世先的“致富经”
10月16日,在民权县老颜集乡仲楼村平菇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排排菌袋摆放得整整齐齐,朵朵如云般的平菇破袋而出,仿佛支起一把把小伞。这便是村民们所说的脱贫“致富伞”。
提起种植平菇,村民都伸出大拇指称赞该村平菇种植大户王世先。走进王世先的平菇种植大棚,他正和爱人在采摘平菇。谈起种平菇的发家史,他打开了话匣子,“与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政府搞精准扶贫,俺的种植规模扩大了,收入也提高了许多。”
1989年,王世先在自家院子里垒土墙建了一个平菇棚,小打小闹地填补家用。2008年他租赁邻居的4亩地,建了两个塑料大棚。为掌握种植技术,初中毕业的王世先,一边利用光盘、书籍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并到山东曹县平菇种植大户大棚里现场查看、虚心请教。这一年他净赚1万多元,尝到甜头后,从此,种植平菇的劲头也越来越大。
随着逐年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2016年,积累了一定资金的王世先租赁20多亩地,建了5个塑料大棚,并成立了王世先家庭农场,形成“基地+贫困户”的合作模式。王世先认为,他已摸索出平菇种植经验,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
王万清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到王世先的平菇大棚务工,每月能拿到近2000元工资的同时,还能打理家里的土地。
今年80岁的韩芝云是仲南村的贫困户,负责采摘和挑选平菇。问及她在这干活咋样时,她笑着说,到了她这个年龄很多活都干不动了,但又不想闲着,这轻来轻去的活儿很适合她,不出家门,一天还能挣60多元。
种植多年平菇的王世先有着丰富的菌类种植经验,凡是来请教种植技术的,他都热情讲解,并到种植户大棚里现场指导。在他的帮助下,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一大批贫困户种植平菇,共同脱贫致富。
“今年3月份,俺在王世先的指点下,种了2万袋平菇,赚了3万多块。现在又装了4万袋,俺家脱贫是稳打稳的了!”提起种平菇,闫道口村贫困户李经成一脸的自豪。
由于王世先培养的平菇物美价廉,市场行情一向看好,山东菏泽、安徽亳州及漯河、睢县、宁陵等地的顾客纷纷前来订购。王世先每次都把顾客介绍给贫困种植户,让他们先卖先得。目前他已带动26户贫困户54人脱贫。
近年来,该乡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把产业脱贫作为全乡脱贫致富的主导支柱,并按照布局合理化、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产销一体化的“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从而助推脱贫攻坚,带领村民走上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