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纯菌种的培养方法有哪些?生物菌种培养方法?

茯苓纯菌种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1、茯苓纯菌种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1)肉引 即新鲜茯苓菌核的切片为种子。种苓要选皮色紫红,内白色,浆汁足,个体结实,近圆形,有裂纹,重2千克左右的壮苓。(2)木引 指肉引接种的木料。它可节约鲜茯苓用量。5月上旬,选质地松泡的幼树干,剥皮留筋锯成50厘米长段木,或用4厘米粗松枝。接种要用新挖出的鲜苓。1千克肉引可接15千克松木料。将苓种肉引片紧贴木料,再覆土3厘米厚,到8月木料就可长成木引。挖出选黄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具有茯苓香气的为好。木引栽培茯苓产量低,但可达到复壮引种目的。老产区仍在用。(3)菌丝引 是经人工纯培养的茯苓菌丝。由选好的新鲜种苓用清水冲洗去泥沙,用纱布擦去水分,以75%酒精进行表面灭菌,无菌刀切开种苓,由其中挑取内部约黄豆大1块苓肉,放在备好的斜面PDA培养基上,22~25℃培养,苓肉周围可出现白色绒状菌丝,7~10天可长满斜面。选择生长旺盛无杂菌的试管作母种。母种可用来扩繁原种。原种培养基配方有两种:1号配方:松木屑75%米糖(或麦麸)22%石膏粉1%蔗糖 2%2号配方基本同上,只是把松木屑改为松木丁(大小1厘米见方)和松木屑两种。松木丁可占60%,松木屑为15%,其他不变。制备时先将除蔗糖以外的其他物料混和拌匀。蔗糖溶于适量水中,再以蔗糖水拌混合料,以手握料指缝可有水渗出但不滴下为度。装广口瓶或塑料袋及消毒同灵芝。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基本同原种,原种也可作栽培种用。但现在栽培种多为木片种。培养料为:松木片 12×2×1(厘米)66%松木屑 10%细糠或麦麸 21%石膏粉 1%蔗糖2%制作时,先用适量水溶化蔗糖,再用蔗糖水煮松木片半小时,使干木片吸足水分。松木屑、细糠和石膏粉也事先拌匀,然后和煮过的木片再拌和在1起,使含水量在65%左右,拌好的料装入0.5千克装的广口瓶中。加棉塞,包牛皮纸、消毒等程序同前。接种培养:原种及栽培种培养基经消毒后降温到30℃以下,即可用母种接原种,每支母种可接3~4瓶原种瓶。栽培种用长好菌丝的木丁5~6块接入培养。同法可依次无菌操作接多瓶。完成接种后,将其放25~28℃条件下培养,原种瓶经20~25天,栽培种瓶经25~30天菌丝可长好。瓶壁可见旺盛爬壁的白菌丝。菌丝布满木片。木片断面微黄易折断。如断面棕黄,可能菌种衰老影响生活力。因此菌种培养好后应及时用,否则要低温存放防老化。

生物菌种培养方法?



2、生物菌种培养方法?

1.首先需要种子,蘑菇是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蘑菇属于菌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蘑菇有超多种类,可食用的蘑菇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经济价值2/7种植蘑菇需要选择地方,这个地方需要足够的养分可以供蘑菇生长,蘑菇的生长不需要阳光直接照射,具有1定湿度、温度、通气就可以,种植蘑菇的混合床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己做,用棉籽,玉米芯,木屑,草粉,莲子壳,稻草等,这些材料可以为蘑菇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而且种植的时候,注意消毒防止污染3/7种植蘑菇菌丝前2天,需要对栽培床进行全部喷雾杀虫,做好种植准备,培养料含水量掌握在63%~65%,稍微偏碱,辅料厚度为13~17cm温度在28度以下就可以播种了,菌丝要入土5cm深,种好菌丝之后,用木板轻轻压实4/7播种后3天内,不要去管它,遮光,保持温度与适度就可以了,不要去管它,让菌种自然萌发与成长,晚上可以适当的通通风,透透气。15天之后,菌丝就长满了,然后再覆盖1层土,均匀的覆盖好,等着菌丝继续生长5/7当菌丝长到出土的程度时,开始补充水分,让蘑菇更快的生长,喷水的时候,要轻1些,可以少量多次,保持覆盖土的适度就可以了6/7保持土壤的适度温度,这个时间需要3~4周,期间要勤观察,避免菌种被感染7/7断定蘑菇是不是需要采摘,需要看蘑菇的伞盖,伞盖没有完全打开或者是刚刚打开的时候,需要尽快采摘,这个时候的蘑菇,营养价值是最高的,采摘的时候,用剪刀或者小刀切断根部就可以了。

平菇菌种培养方法?



3、平菇菌种培养方法?

1、母种培养:是指用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得到的菌种。母种培养基的制备通常用土豆洋菜培养基。配制1000毫升培养基,用土豆200克,琼脂18-20克,葡萄糖20克。做法:先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蚕豆粒小块,放1000毫升水中煮沸30分钟,用6-8层纱布过滤,补足损失水分。将琼脂加入溶化后,加进溶解的糖,补充水分至1000毫升。以后分装试管,每管装量1/5-1/4,并加棉塞、包纸。在1.2公斤压力下灭菌30分钟,趁热摆成斜面。冷却后置于25℃-27℃条件下观察无杂菌即可接种。1支母种可转管25-30支。在无菌操作下接种的试管置于25℃左右恒温条件下培养,半个月左右菌丝可长满试管。培养过程中应注意除掉杂菌污染的试管。培养好的母种移入冰箱,在4℃条件下保存半年,或室温下保存3个月。

2、原种培养:原料可用木屑或棉籽皮。木屑培养基配方:木屑78%,麦麸或米糠20%,糖1%,石膏1%。棉籽皮培养基配方:用50公斤棉籽皮加土豆浸出汁水3%,(1.5公斤土豆切成泥煮沸30分钟的滤液),糖0.1%,硫酸镁0.1%。做法:培养料加水拌均匀,湿度以用手紧握料,指缝内见水珠而滴不下来为宜,1般料水比1:1.2-1.3。然后装瓶,装瓶方法是边装边将瓶轻轻地抖动,使瓶上下部紧密适中,装至瓶肩部将料压平,洗干净瓶口内外的培养料,加棉塞包纸捆好放进高压消毒锅内进行灭菌,在1.5公斤压力下灭菌1小时。冷却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接种。将试管中母种接入瓶中,1支母种可接4-5瓶原种,接种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养1个月左右菌丝可长满瓶,即为原种。

3、栽培种培养:栽培种的制备实际上就是原种进行1次扩大培植。栽培种木屑培养基的配方同原种培养的配方。棉籽皮培养基的配方也同原种培养的配方。装瓶后灭菌,在无菌条件下,把原种菌种接入栽培种瓶内。1瓶750毫升原种可接80-100瓶栽培种。接种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育1个月左右,长满瓶后即可播种。在培养原种和栽培种时,接种后每隔2-3天要检查1次, 直至菌丝长满料面后每周检查1次。拣出有杂菌污染的菌种,并远离培养室处理掉。

菌种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4、菌种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1/6首先,容器及工具的消毒,1般选择透明或白色易密封的容器,大规模培养可用50 升的透明或白色清洁广1塑料桶,或农用薄膜袋等。容器及工具的消毒详见单胞藻培养容器及工具的消毒方法。2/6然后,培养用水,大量培养可选用含菌量较低的清洁淡水、海水或加粗食盐的谈水。从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淡水水源以地下水为最佳水源,其次为自来水,自来水含氯量较高的,应敞1放置两3天或调整酸碱度值后使用。3/6然后,若是淡水分离的菌种加0.1%~0.2%粗食盐,海水分离的菌种加1%~3%粗食盐。大量培养的淡水和海水的消毒均可采用含氯消毒剂处理,详见单胞藻中水的消毒方法。4/6然后,则大就到量戏性用以量样是地实根据菌种的营养要求,选用合适的配方,将称量好的营养盐放人容器中,搅拌均匀。5/6然后,调整酸碱度每种菌种都有适宜的酸碱度值,培养的菌种1般最佳范围为7.0~8.5 (适应范围6~10)。通常用1mol/L的氢氧化钠或冰醋酸来调节培养液的酸碱度。6/6最后,培养液消毒后,1定要测定酸碱度的变化。进行接种,在菌种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大比例接种。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5、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使曝气池内充满生活污水。进行闷曝(曝气而不进污水)再过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污水进水量有小到大,如此运行数天后即可出现活性污泥,并逐渐增多。要加快进程的话可以在初期投加1些浓质的粪便水或者泔水,提高营养物质。曝气初期要注意控制曝气量不要太大。第

2、干泥接种培菌法有条件的话可以选取已经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中的污水脱水后的干污泥作为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1般按曝气池总容积的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在加适量的工业废水和粪便水。如此便能很快形成浓度较高的活性污泥。第

3、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培菌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后再将工业废水逐步引入,逐步驯化的方式进行。第

4、接引进种菌种培菌有些特殊水质菌种难于培养,还可利用当地科研力量,利用专业的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培养菌种后再接种培养,如PVA(聚乙烯醇)好氧消化即有专门好氧菌。此法,投资大,周期长,只有特殊情况才用。污水菌种的优势

1、培养周期短:生物接触氧化法培菌能2-3天快速挂膜,附着在填料上的菌种好氧池是黄棕色,用手接触时可以感觉到鼻涕1样黏黏的感觉,同时,产污泥量很少,不需要经常排污泥,排泥周期半个月或者1个月不等;活性污泥法陪菌,以污泥作为附着点,然后投加固体粉末菌种,可以缩短单独使用活性污泥培养的周期,周期大概能减少到1半。

2、处理范围广:固体粉末微生物菌种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BOD,COD,SS,氨氮,总氮指标,细菌对总磷的处理有限,总磷去除主要与污水处理工艺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3、稳定性强:污水生化池不光需要培养菌种周期快,同时对于后期新的稳定运行也是很重要。

污水处理菌种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6、污水处理菌种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培菌方法:

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1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0.3mg/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µ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中心已低于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调试1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3)温度:任何1种细菌都有1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1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1般为10-45ºC,适宜温度为15-35º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4)酸碱度:1般PH为6-9。特殊时,进水最高可为PH 9-10.5,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

2、培菌法:(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为加快培养进程,在培菌初期投加1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2)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1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3)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如某工程设计为3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1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1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23级。(4)工业废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业废水,如罐头食品、豆制品、肉类加工废水,可直接培菌;另1类工业废水,营养成分尚全,但浓度不够,需补充营养物,以加快培养进程。所加营养物品常有:淀粉浆料、食堂米泔水、面汤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体情况应按不同水质而定。(5)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培菌: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后再将工业废水逐步引入,逐步驯化的方式进行。(6)直接引进种菌种培菌:有些特殊水质菌种难于培养,还可利用当地科研力量,利用专业的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培养菌种后再接种培养,如PVA(聚乙烯醇)好氧消化即有专门好氧菌。此法,投资大,周期长,只有特殊情况才用。

3、驯化:在培菌阶段后期,将生活污水和外加营养物量,逐渐减少,工业废水比例逐渐增加,最后全部转为受纳工业废水,这个过程称为驯化。理论上讲,细菌对有机物分解必须有酶参与,而且每种酶都要有足够数量。驯化时,每变化1次配比时,需要保持数天,待运行稳定后(指污泥浓度未减少,处理效果正常),才可再次变动配比,直至驯化结束。运行管理:

1、巡视:指每班人员必须定时到处理装置规定位置进行观察、检测,以保证运行效果。

2、2沉池观察污泥状态:主要观察2沉池泥面高低、上清液透明程度,有无漂泥,漂泥粒大小等。上清液清澈透明¬----运行正常,污泥状态良好;上清液混浊¬----负荷高,污泥对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泥面上升¬----污泥膨胀,污泥沉降性差;污泥成层上浮¬----污泥中毒;大块污泥上浮¬----沉淀池局部厌氧,导致污泥腐败;细小污泥漂浮¬----水温过高、C/N不适、营养不足等原因导致污泥解絮。

3、曝气池观察:曝气池全面积内应为均匀细气泡翻腾,污泥负荷适当。运行正常时,泡沫量少,泡沫外呈新鲜乳白色泡沫。曝气池中有成团气泡上升,表明液面下有曝气管或气孔堵塞;液面翻腾不均匀,说明有死角;污泥负荷高,水质差,泡沫多;泡沫呈白色,且数量多,说明水中洗涤剂多;泡沫呈茶色、灰色说明泥龄长或污泥被打破吸附在泡沫上,应增加排泥;泡沫呈其它颜色,水中有染料类物质或发色物污染;负荷过高,有机物分解不完全,气泡较粘,不易破碎。

4、污泥观察:生化处理中除要求污泥有很强的“活性“,除具有很强氧化分解有机物能力外,还要求有良好沉降凝聚性能,使水经2沉池后彻底进行“泥”(污泥)“水”(出水)分离。(1)污泥沉降性SV30是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污泥所占体积,体积少,沉降性好,城市污水厂SV30常在15-30%之间。污泥沉降性能与絮粒直径大小有关,直径大沉降性好,反之亦然。污泥沉降性还与污泥中丝状菌数量有关,数量多沉降性差,数量少沉降性好。(2)污泥沉降性能还与其它几个指标有关,它们是污泥体积指数(SVI),混合液悬浮物浓度(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浓度(MLVSS)、出水悬浮物(ESS)等。(3)测定水质指标来指导运行:BOD/COD之值是衡量生化性重要指标,BOD/COD≥0.25表示可生化性好,BOD/COD≤0.1表示生化性差。进出水BOD/COD变化不大,BOD也高,表示系统运行不正常;反之,出水的BOD/COD比进水BOD/COD下降快,说明运行正常。出水悬浮物(ESS)高,ESS≥30mg/l时则表示污泥沉降性不好,应找原因纠正,ESS≤30mg/l则表示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5、曝气池控制主要因素:(1)维持曝气池合适的溶解氧,1般控制1-4mg/l,正常状态下监测曝气池出水端DO 2mg/l为宜。(2)保持水中合适的营养比,C(BOD)׃N׃P=100:5:1(3)维持系统中污泥的合适数量,控制污泥回流比,依据不同运行方式,回流比在0-100%之间,1般不少于30-50%。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