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野蘑菇可以食用图片
草菇
香菇
银耳
羊肚菌
双孢菇
猴头菇
金针菇
黑木耳
平菇
基本介绍
食用蘑菇的最大特征是形成形状、大小、颜色各异的大型肉质子实体。典型的食用蘑菇,其子实体是由顶部的菌盖(包括表皮、菌肉和菌褶)、中部的
菌柄
(常有菌环和菌托)和基部的菌丝体三部分组成。
子实体是食用蘑菇产生有性孢子的繁殖器官,也叫担子果 (子囊菌则称子囊果)。 典型食用蘑菇的子实体,是由菌柄、
菌盖
、菌等褶部分组成的。菌柄菌柄又叫菇柄或菇脚。起支持菌盖和输送养分的作用。多为圆柱形或纺锤形。大多中生于菌盖上,也有偏生或侧生的,甚至完全无柄。组成菌柄的菌丝体基本上是垂直排列。菌柄皮层由厚壁细胞紧密靠拢组成。菌柄中有的菌丝排列充实(中实);有的只是疏松的筋质细胞(中松);有的则无菌丝(中空)。有些伞菌如双孢蘑菇,子实体幼小时,在菌盖边缘和菌柄间有一层包膜叫内菌幕,覆盖于子实层外。当子实体长大时,菌盖展开,内菌幕与菌盖脱离,残留在菌柄中上部的环状物叫菌环。有些伞菌如草菇在菌蕾时,外面包裹一层菌膜叫外菌幕, 能随子实体长大而增厚,以后残留在菌柄基部呈状物叫菌托。菌托的有无以及大小、形状、厚薄等特性是伞菌分类的重要依据。菌盖菌盖又叫菇盖、菌伞。是
菌褶
着生的地方。不同的食用菌,菌盖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有半球形、扇形、钟形、圆锥形、漏斗形和平展形等。菌盖表面有的光滑,有的有皱纹、条纹或龟裂;有的干燥,有的湿润或粘滑;有的具绒毛、鳞片或晶粒等。菌盖的直径大小不一,通常褶菌盖直径在6 厘米以下的归为小型菌类;6—10厘米的为中型菌类;10厘米以上的为大型菌类。菌盖由角质层(亦称覆盖层)和菌肉两部分组成。角质层是由保护菌丝组成,依次可分外皮层、盖皮及下皮层。菌肉大多数为白色,由生殖菌丝和联结菌丝组成。生殖菌丝是构成菌肉的主要菌丝类型,它比联结菌丝宽而直,能不断生长,分隔多,分隔处明显缢缩。联结菌丝生长有限,分隔少,常大量或不规则地分枝。在红菇科中,生殖菌丝由球状胞组成,埋于管状联结菌丝的基质中,常失去再生能力,所以这些菇类用组织分离难以成活。有些伞菌除生殖菌丝和联结菌丝外,还有产乳菌丝(或称分泌菌丝),内含乳汁或油滴。菌褶菌褶又叫菇叶、菇鳃。位于菌盖下方。呈放射状排列的片状结构,是产生担孢子的场所。菌褶稀密、长短不等。 与两辆连接的方式有:
(l)直生(贴生)——菌褶的一端直接着生在菌柄上;
(2)延生——菌褶沿着菌柄向下着生;
(3)离生——菌褶不和菌柄接触;
(4)弯生——菌褶内端与菌柄着生处呈一凹陷。
菌褶中央是菌髓细胞,两侧是子实层。子实层是产生担子的细胞层。除木耳、猴头菌等的子实层分布在耳片和肉刺的表面外,大多数食用蘑菇的子实层都分布在刀片状菌相的两侧。
担子菌的子实层是由无数呈栅状排列的担子和囊状体组成的。
(1)担子 是担孢子的孕育者。担子有分隔和不分隔,不分隔的担子,一般呈棒状,顶端通常具四个小梗,各生一个孢子,有的只有两个小梗和两个饱子。未成熟的担子多无小梗, 称为幼担子。但成熟菇体的子实层也有的出现幼担子,它不产生小梗和孢子。银耳类的担子具有纵隔,即纵隔为四个部分, 顶端同样生四个孢子。而黑木耳类的担子具横隔,分四节,倾斜伸出四个小梗和生有四个孢子。这类产生在担子上的孢子称为担孢子(产生在子囊内的孢了称子囊孢子)。
(2)囊状体 囊状体分布在子实层里,
一般都比担子大,
为不孕细胞。大多生在菌褶两侧,也有生在菌褶边缘,后者叫缘囊体。囊状体一般单生,而缘囊体有的则丛生。囊状体的形状有棒状、瓶状、梭形、纺锤形成梨形
等。囊状体的顶端有钝圆、角状、尾状、圆头状、细长或具有结晶等。囊状体的形态在分类上也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3)孢子担孢子的形状有球形、卵形、椭圆形、圆柱形、肾形、多角形等。大多数食用菌的孢子表面光滑,但有的有沟、刺、麻点、小瘤及纵条纹。这些都是伞菌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有些食用菌如草菇的担孢子,具有芽孔。单个孢子通常是透明无色的,但上万上亿个孢子成堆时(孢子印),则呈现有白色、红色、褐色、紫色、黑色等颜色。
食用蘑菇 - 种类开发
从野生种类中进一步筛选驯化优质生产菌种大有潜力。中国曾在世界上首次驯化并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银耳、草菇、金针菇、猴头菌、竹荪等,现已驯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香杏丽蘑、铆钉菇、粘盖牛肝菌、正红菇等也可以大量采集,供销于国内外市场。
食用蘑菇 - 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达12万余种
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达6000余种,可供食用的有2000余种。我国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据卯晓岚(1988,我国已知的食用菌约657
种,它们分属于41个科、132个属,器重担子菌620种(占9
4、4%),子囊菌39种(占
5、6%)。2000年统计我国的食用蘑菇达938种,人工
栽培的50余种。据历史记载,我们的祖先早在6000到7000年前就开始采集蘑菇以供食用。人类能在人工条件下驯化栽培,或利用菌丝体在发酵罐中培养的数十种,但是绝大多数仍处于野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