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羊肚菌种植风险分析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Morchella),又名草笠竹,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发现。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满、痰壅气逆喘咳。羊肚菌因其营养丰富,口感绝佳,而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而野生羊肚菌极其稀少,价格也居高不下。在这样的市场驱使下,人工种植羊肚菌便应运而生,而且随着人工种植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羊肚菌种植利润丰厚,也吸引了广大的投资者。但是,羊肚菌种植是否存在风险呢?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2018羊肚菌种植风险分析,第1图

我国羊肚菌小规模化(连片50亩以上)人工种植在2006年就已初步获得利润,但时至今日,羊肚菌的规模化种植(连片100亩以上)仍是个“高风险”项目。从相关媒体对2017年全国7万余亩的播种面积统计看,至少有数万亩“出菇少”或“不出菇”,播种总面积的近一半没有产生有效益的理想产量。 这样的出菇量,仅仅表示中出了羊肚菌,但不代表种出“效益”了! 20

17、2018,全国至少有数万亩是“出菇少”的种植面积。 因此,我们必须理性看待当前的羊肚菌产业,全国的羊肚菌规模化发展,目前,仍处于发展期!一定要有理性认识和客观评价,不能盲目跟进! 标准化栽培技术不到位、菌种退化、菌种生产不规范、管理不规范、采收加工不标准等,造成羊肚菌种植没有效益。 羊肚菌大规模的商业化(100-1000亩连片)种植需要科学引导,“科技”支撑下,稳步推进!

2018羊肚菌种植风险分析,第2图

2003-2016年,我国的羊肚菌都是以“秋播春收”或“冬播春收”模式进行种植。 2017-2018年上半年,陕西、山西、新疆、河北等地零星采用“春播夏收”模式种植,云南、四川和甘肃等高海拔地区利用独特的立体性气候初步实现了羊肚菌“春播夏收”和“夏播秋收”。结合2018年上半年的产业发展现状,提出2018年下半年的羊肚菌产业发展的三点建议:

1、调查优先稳字当头

羊肚菌出菇时土壤温度需要维持在4-16度之间,高于16度或低于4度都不利于羊肚菌出菇。此外,充足水源和通风良好也是必需的。这些是羊肚菌种植的基本条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不能盲目发展。

2、优良菌种高产命脉

羊肚菌是子囊菌,与双孢菇、木耳、侧耳等大宗人工栽培的担子菌相比,其菌种退化速度要快得多,既使在菌种扩繁中、在菌种存储过程中因温度升高或在田间种植中,都会导致菌种发生明显的变异和退化,而直接影响出菇率和产量。选择可靠的和没有退化的菌种至关重要,这是高产稳产的基石。同一菌种一般不宜在田间反复多次使用,反复使用一般都会导致减产!

3、种植管理规范有序

羊肚菌种植“两分种植、八分管理”。只有标准化种植才能突显其“周期短、收益高、采收期长”的特点。在生产全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标准化种植和精细管理程序,严格控制其生长环境的光、温、水、气、热等参数,细心观察记录羊肚菌菌丝、原基和幼菇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多与“羊肚菌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或与“有多年羊肚菌种植经验”的种植户进行有效沟通。

2018羊肚菌种植风险分析,第3图

总之,目前羊肚菌种植仍面临“菌种退化风险、种植管理风险和市场销售风险”等因素。“科学、规范、有序”规划是当下发展羊肚菌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种植羊肚菌的目的不仅仅是“种出”羊肚菌!要能种出来,更要有效益。今天的探讨就到这里,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相似内容
更多>